见血飞
( Jiàn Xuè Fēi )
别名: 散血飞 , 黄椒 , 刺三加 , 红三百棒
见血飞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散寒;散瘀定通;止血生肌。主风寒湿痹;风寒咳嗽;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30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粉撒。 |
性味: |
辛;微苦;温 |
归经: |
肝;肺经 |
各家论述: |
1.《贵州草药》:驱风,散寒。 2.《陕西中草药》:舒筋活血,止血,消肿,镇痛。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肿痛。 |
化学成分: |
薄层色谱表明本品含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
鉴别: |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回收甲醇至成2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木兰花碱,以甲醇溶解成每1ml含1mg的对照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约10μl点于同一硅胶h0.3%cmc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开,展距1.2cm。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斑点,喷雾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橙红色。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0.8-3cm。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具浅纵沟,色较深。质坚硬,折断时栓皮易碎,外侧黄棕色,内侧橙黄色;横断面皮部深棕色,木部淡黄色。气特异,味微苦,麻舌。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细胞近方形或长方形,多数径向延长,排列整齐。皮层和韧皮部散有石细胞和纤维束,并有油细胞,数个成群散在;韧皮纤维和晶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与颓废组织伴存;薄壁细胞内含橙皮甙结晶。导管小而密,单个或2-5个相连,多数径向排列。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400m的丛林阴湿处,有时可见于旷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
原形态: |
刺异叶花椒 灌木或小乔木,高2-6m。枝粗糙,具稀疏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比叶片短;小叶1-3,稀为5,宽卵形至长圆形,长4-12cm,宽2-5cm,先端渐尖或急尖,有时微凹,基部狭楔形,边缘具钝锯齿和针刺,两面无毛,密生细小腺点,革质。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cm;花单性,小型,雌雄同株;花被片7-8,一轮。有时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圆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插生于花盘基部四周,心皮2,分离。蓇葖果球形,成熟时紫红色,上有细小腺点。种子球形,直径4-5mm,黑色,有光泽。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hemsl.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z.trifolium wight var.spinifolium (rehd.et wils.)huang]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
出处: |
出自《贵州草药》。《陕西中草药》:刺异叶花椒的叶,性味功能亦同根皮。多配伍外敷,用于接骨。 |
见血飞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祛风散寒,活血舒筋,镇痛。治风寒咳嗽,风湿麻木,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大便秘结。 ①《贵州草药》:"驱风,散寒。" ②《陕西中草药》:"舒筋活血,止血,消肿,镇痛。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瘀血肿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冲服。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
性味: |
辛,温。 ①《贵州草药》:"辛,温。" ②《陕西中草药》:"涩辛,平。" |
附方: |
①治风寒咳嗽:黄椒三至五钱。煨水服。 ②治跌打损伤,风湿麻木:黄椒一两,泡酒服;域加大风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③治刀伤出血:黄椒适量,捣缄,外敷患处。(①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④治大便秘结:见血飞干根三钱。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
生境分布: |
生于丛林阴湿处,有时见于空旷地。分布陕西、湖北、贵州、四川等地。 |
原形态: |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枝粗糙,只稀疏皮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3,稀3~5片,革质,宽卵形至长圆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有时微凹,基部狭楔形,边缘有锯齿或针刺。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2~6厘米;花小形,单性,同株;花被7~8,有时其中2片合生,先端分叉,大小不等;雄花雄蕊4~6,退化心皮圆球形;雌花具退化雄蕊4~5,心皮2,分离。蒴果紫红色。种子球形,直径4~5毫米,黑色,有光泽。 |
来源: |
为芸香科植物刺异叶花椒的根或根皮。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挖,晒干,或取根皮晒干。 |
出处: |
《贵州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