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脚爪

( Yuān Jiǎo Zhǎo )

别名: 鸢爪 , 鹰爪

鸢脚爪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镇惊;息风;解毒。主小儿惊风;头昏眩晕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只;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性味:
味咸;性温;小毒
归经:
肝经
各家论述:
四川中药志》:治小儿惊风,头昏晕及痔疮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城市、村镇以及栽培地带和山野等处常见的一种鸟类。天晴朗时,喜单独翱翔在天空中历久不停。冬季三五成群漫游。飞行时易改变方向而多成圈状,或在滑翔中两翅不甚振动,有如高悬在空中一般。视力锐每,叫声如吹箫一般。食物主要为肉食性,如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类及鱼类等,亦吃小型动物尸体及残屑。在我国南方自二月间就开始繁殖,结群营巢在山谷丛树间的巨木上,或置于小丘的岩棚巅处。卵每窝一般2-3枚,污白色或稍带绿,杂以各色斑点。
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各地,为终年常见的留鸟。
原形态:
鸢,鸢为大型鸟类。羽色大都为褐色。额白;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几为纯褐色,头顶和后颈的各羽有黑褐色羽干,两侧杂以棕白色,使羽干纹特别明显。两翅初级飞羽黑褐色。尾呈叉状;尾羽浓褐,微缀黑褐色横斑,羽端褐白色。耳羽纯黑褐色,故又名黑耳鸢颏和喉白,羽端较褐,羽干黑褐,胸以瑕浓褐色,羽干也黑,其左右两侧稍沾棕色,因呈纵纹;下腹、尾下覆羽以及覆腿羽呈棕黄色,白色羽基常展露于外;翼下覆羽暗红褐色,腑红褐色而杂以黑褐色羽干;尺羽下面大都暗灰褐色,而于外侧初级飞羽的基部具一大形白斑,展翅高翔时,特别明显。幼鸟的头部和腹部满布纵纹。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淡黄沾绿;脚灰黄色,爪黑。
来源:
药材基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脚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ilvus korschun (gmelin)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鸢脚爪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四川中药志》:"治小儿惊风,头昏晕及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只;或研末。外用:研末撒。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咸,有小毒。"
附方:
①治小儿惊风鸢脚爪水牛角末、全蝎朱砂黄连。磨粉,兑开水服。
②治头昏晕:鸢脚爪天麻藁本、猪脑髓。煎服。
③治痔疮鸢脚爪黄连木鳖子。共为末,外涂。(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生境分布:
分布几遍全国各地,终年留居。
原形态:
茑(《诗经》),又名:黑耳鸢、老鹰
体长约65厘米。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淡黄沾绿。虹膜暗褐色。额白色;上体包括两翅的表面几纯浓褐色,头顶和后颈的各羽具有黑褐色羽干,两侧杂以棕白色。耳羽黑褐色。颏和喉部均白色,羽端较褐,羽干黑褐。初级飞羽黑褐色,基部具一大形白斑,翱翔时最易识别。尾呈叉状;尾羽浓褐,微具黑褐色横斑,在内翈尤其明显,羽端狭,缀以褐白色。胸、上腹和两胁黑褐色,羽干亦黑褐;下体余部灰棕色,带黑褐色纵纹。脚灰黄色,爪黑。
常见于城市、乡村附近。天晴时,常单独在高空飞翔。巢多营在高树上。主食啮齿动物,偶袭家禽。
本动物的嘴(鸢嘴)、翅骨(鸢翅骨)、脑髓鸢脑髓)、胆(鸢胆)、脂肪油(鸢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来源:
为鹰科动物脚爪
出处:
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