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 shisuanxinglinbarouyazhong )

别名: 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西医

简介: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granulomatosis)是主要发生在面颈部,特别是腮腺区的良性肉芽肿样病变。本病又称为嗜酸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
病因:
病因不明,近年来研究认为是一种与白色念珠菌有关的免疫性疾病
地区:
在中国较为多见,1937年中国金显宅在国内首先报告,其后在日本也有报道。
人群:
本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男性,也可发生于女性。
病理:
肉芽肿肿块的大小不一,柔韧,无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杂以白色、黄色和灰色区,在腮腺区可见病变与腮体坚贴,或侵入腺体实质小叶之间,但不累及面神经,肉芽肿周围的淋巴结可肿大。镜下见肿块呈肉芽肿状,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出现淋巴滤泡,且常为增生型,嗜酸细胞浸润呈弥漫性,尚可见到中等量的浆细胞,以及不等量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病变区皮肤、皮下组织及腺体内亦可见到上述的病理改变。肿块周围淋巴可见淋巴细胞增生及弥漫性嗜酸细胞浸润。
体征:
表现为腮腺区软组织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平均病期可长达7-8年,伴有轻微发热和倦怠感。病变亦可发生在眼眶周围、颧颊部、颌下和颏下以及上臂、股部等软组织中,不侵犯骨质,可为单发肿块,也有多发。肿块初呈软、橡皮样,日久后可变为硬韧状,界限不清,无压痛,表面皮肤增厚、粗糙、瘙痒、色素沉着呈灰褐色,并与肿块紧密相连,但肿块基底可以推动,有的可时大时小,偶见有自行缓解。区域性淋巴结或全身表浅淋巴结可肿大,约1-3cm大小,不痛,无压痛,也不化脓。
免疫学:
血清ige显著升高,白色念珠菌抗原皮内反应呈强阳性。
预后:
本病属良性病变,对身体健康无明显影响,预后良好。
治疗: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放射线敏感,病程短、初治者疗效明显,但对病程长,或经治疗复发者效果差。局限性肿块可行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