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 xinshengerhuanongxingnaomoyan )

别名: 新生儿化脑

西医

简介:
是新生儿期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新生儿败血症
病因:
新生儿化脑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b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者约占70%,其他有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杆菌、李司忒杆菌及厌氧菌等。生后2周内常为革阴性细菌、β溶血性链球菌及李司忒杆菌感染;近年b组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者有增多趋势。生后3—4周则以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脑膜炎球菌为主。
诊断依据:
凡具有一般感染症状而无法用已检得体征来解释时,应怀疑脑膜炎的可能,必要时及早进行腰椎穿刺。临床表现结合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体征:
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脑膜刺激症状常不明显,体温高低不一,也可无热,甚至体温不升。常见症状为拒食、吐奶、嗜睡、凝视、尖叫、惊厥(或仅表现为面部肌肉小抽动、眼皮跳动、肢体强直或一阵阵抽动、屏气或呼吸暂停等),面色青灰及囟门紧张或隆起。角弓反张、惊厥、昏迷均为晚期临床表现,提示预后不良。部分患儿仅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
脑脊液:
包括脑脊液沉淀涂片找病原菌,细菌培养阳性者应作药物敏感试验。新生儿脑组织发育未完善,血脑屏障通透性高,脑脊液中蛋白质量较高,尤以未成熟儿更高;生后2周内可达2500—3000mg/l(250—300mg/dl),到1个月时蛋白质定量才降至700mg/l(70mg/dl)。因此脑脊液中单项蛋白质增高不能作为诊断依据。正常新生儿脑脊液白细胞数也稍多,但最高不多于0.014×109/l(14/μl)。脑脊液糖定量为1.96—4.2mmol/l(35—75mg/dl),一般较血糖低1.12mmol/l(20mg/dl)。虽正常新生儿与化脑患儿脑脊液检验结果可发生交错现象,但在证实为化脑的患儿中首次腰椎穿刺所得脑脊液正常者不到1%。对病期较短,第一次脑脊液正常而临床又疑有化脑者,重复腰椎穿刺。
并发症:
新生儿化脑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及脑积水
治疗:
①抗菌疗法:在抽取脑脊液标本后,应立即开始积极治疗。通常选择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应选择杀菌力强、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能达到有效浓度的药物。急性期应静脉内给药。尚未明确致病菌前,常先采用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或青霉素加氯霉素联合应用。待明确病原后,再选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首次治疗后24—36h,复查脑脊液,如脑脊液无改变,涂片仍发现细菌则需调整治疗方案。通过治疗一段时间临床效果不显者,应考虑并发脑室膜炎可能,加用侧脑室内注射抗生素,在脑室内保留导管,每日以生理盐水冲洗及注入抗生素,直至恢复。大肠杆菌脑膜炎多首选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如治疗无效可用第三代头孢类药如头孢他啶(ceftazidine)或头孢曲松(ceftriaxone)。新生儿尤以早产儿应用氯霉素时易发生“灰婴综合征”,应慎用;早产儿剂量不宜超过每日25mg/kg,1周以上足月儿每日40—50mg/kg,但不宜久用。b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用大剂量青霉素,每日60万—80万u/kg,分3—4次静脉给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应首选第三代头抱霉素。李司忒菌感染时可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绿脓杆菌或假单胞菌属感染时可用第三代头孢类药,条件许可时,应测定血液及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以期药物在安全浓度下达到最高疗效。疗程视病原菌而异,但不少于3周。②一般疗法:注意能量及水分供应,补液量生后7d内每口60—80ml/kg为宜,以10%葡萄糖液滴注,酌情输全血或血浆。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降低颅内压力,控制急性脑水肿,减少炎性渗出,防止粘连和阻塞,故在中毒症状严重、高热、脑水肿、休克时可采用,地塞米松剂量为每次0.5—1.0mg/kg,氢可的松为每次10—15mg/kg,分2—3次静脉滴注。④硬脑膜下积液时可作硬脑膜穿刺抽取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