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瘘

( xianlou )

西医

简介:
涎腺或其导管由于外伤或炎症而形成瘘道,涎液从面部皮肤处的瘘口经常外流称为涎瘘(salivary fithla)。
病因:
由于发育不良所致的涎瘘很少见。多发生于腮腺,最常见病因是外伤、手术或腮腺化脓性炎症形成脓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后形成,可分为腺体瘘和导管瘘两种。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易作出诊断。外流的液体可作淀粉酶定性试验,以确定涎瘘的诊断。
体征:
1、腮腺腺体瘘:瘘管一端通向腺体内的小分泌管,另一端通向腮腺区的皮肤,皮肤瘘管口小,呈点状,周围皮肤经常湿润,外流的涎液量少,多为透明状,进食时量可稍增多。
2、腮腺导管瘘:瘘管一端通向被切断的腮腺导管,另一端通向面部皮肤。导管完全断裂,口内无涎液排出者称为完全性涎瘘,面部瘘口外流的涎液量多,进食时量更增多,可自瘘口不断滴下。导管部分断裂,口内导管口仍有部分涎液排出者称为不完全性涎瘘。由于涎液的刺激,瘘口周围皮肤发白、糜烂,可伴发湿疹。如有继发感染,外流的涎液可变为混浊。
治疗:
腮腺腺体瘘,外流涎液量少,可用药物减少涎液分泌,同时加压包扎,瘘口可能自行闭合而痊愈。不能闭合者,可切除窦道,并在窦道口周围设计对偶三角皮瓣,作皮瓣交叉缝合以封闭瘘口,腮腺导管完全断裂者,则作断端吻合,如导管有缺损,可利用口腔粘膜再造导管。如局部瘢痕组织广泛,吻合或再建导管有困难者,可作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或结扎导管使腺体萎缩以消除其分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