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

( huabanxuan )

别名: 紫白癜风

西医

简介:
花斑癣(tineaversicolor)又称汗斑,是由腐生的圆形糠秕孢子菌(花斑癣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真菌病。表现为肤色深浅相同的花斑皮损。
季节:
夏秋较重,入冬减轻,次年又发。
地区:
温暖、潮湿是传播本病的有利条件。
人群:
患者常为多汗体质,好发于成人,男性多见。
本病具有家属易感性。
诊断标准:
花斑癣诊断标准:
1.好发于胸、背、颈部,慢性,夏重冬轻,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出汗时轻度瘙痒
2.见到融合或不融合的斑点状角质层鳞屑性淡白斑。
3.真菌镜检为短杆状分叉成丛的菌丝及成群孢子。
4.wood氏灯下显示淡绿黄色荧光。
体征:
1.损害为多数为黄豆大的圆形斑,灰黄色、褐色或浅褐色甚至灰黑色斑疹,有时仅隐约可见,有细小糠秕样鳞屑。若频行洗澡,可现淡红色。由于皮屑的存在,紫外线不能透过;因此,去皮屑后,病区比正常皮肤颜色为淡,甚至发白,可视为本病的一个特征。斑疹逐渐增大,数目增多。可互相融合,侵及广大皮面,损害边缘清楚,表面微微发亮,搔抓时有糠麸样鳞屑。症状减轻或入冬处于不活动状态,则呈浅色斑。
2.好发于胸背、颈、肩胛等中位,亦可侵及头皮发际部。
3.自觉症缺乏,有时有轻微刺痒。
4.鳞屑直接镜检,可查见大量菌丝及成团孢子,培养不易成功。
5.损害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显示黄褐色荧光。
6.病程缓慢,但冬天皮疹可消退,来年夏季又发。
7.患者多为成人,男多于女。
实验室诊断:
花斑癣菌有特异形态,鳞屑用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可见成群的圆形厚壁孢子,伴有集簇微弯的香蕉样短菌丝,有诊断价值。人工培养尚未成功。皮疹在滤过紫外线照射下,显示棕黄色荧光。
鉴别诊断:
1.玫瑰糠疹:皮疹炎症明显,呈褐红或黄红色,呈椭圆形,排列与肋骨平行。发病前常先出现母斑,瘙痒较甚,无传染性。真菌检查阳性。
2.白癜风:皮肤呈纯白色,境界明显,周围着色较重,患部除色素完全消失外,无其他改变。
3.脂溢性皮炎:见于皮脂溢体质,好发于多脂区,瘙痒较剧,炎症明显,表面鳞屑呈油腻性,真菌检查阴性。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皮损消退。鳞屑直接镜检每周1次,连续2次阴性。过滤紫外线灯检查无荧光。
治疗:
患者用过的衬衣、裤、席子等都要进行严格消毒,药物治疗前宜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外搽40%硫代硫酸钠溶液、复方雷琐辛搽剂、10%冰醋酸、1%克霉唑霜或益康唑霜,日搽2次,均有较好疗效。为了减少复发,在皮损痊愈后,宜再搽2周。平时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衣,以防复发。
一、内治
1.酮康唑片(里素劳):每日1次,1次1片(200mg),与早餐同服。
2.伊曲康唑胶囊(斯皮仁诺):每日1次,每次200mg,7日为1疗程。
二、外治法
1.每天洗澡后,用浴巾擦干后涂擦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连续治疗2~3个月。
2.复方雷锁辛搽剂或3%~5%水杨酸酒精外涂,皮疹消失后,应该继续治疗2~3周。

“花斑癣” 相关论述

花斑癣是一种真菌感染,引起皮肤出现白色或棕色斑片。
花斑癣很常见,特别是年轻人。很少引起疼痛或瘙痒,由于皮损处不能晒黑,形成斑片。黑皮肤的患者出现白色斑片;本来皮肤白皙的患者出现深色斑片。斑片常出现在胸部或背部,有轻微鳞屑。一段时间后,小片皮损可融合成大斑片。
【诊断与治疗】
根据皮损的表现即可诊断花斑癣。用紫外线照射感染部位或在显微镜下检查感染处刮下的标本诊断更明确。治疗脂溢性皮炎的香波,如含1%二硫化硒的香波,可用来治疗花斑癣。用这种香波睡觉前涂敷患处,保留过夜,第二天早上再冲洗掉。治疗持续3~4个晚上。如有皮肤刺激,必须减少香波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只保留20~60分钟,或需要换另一种治疗。
治愈后患处皮肤几个月不会有正常的色素沉着。正常情况下皮肤上可以存在引起感染的真菌。因此,治愈后,症状又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下必须再治疗。

花斑癣是由正圆形糠秕孢子菌(俗称花斑癣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浅表性真菌病。这种菌为正常人皮肤上常见的腐物寄生菌,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在某些特殊体质或条件下才会发病,如易发于多汗,多油脂的青壮年男性。花斑癣因好发于颈、胸背等多汗部位,且形态似衬衣上的汗渍,故又称汗斑。汗斑的基本损害是黄豆大小的圆形斑疹,略带灰色、棕色、黄色或褐色,有时呈隐约可见。大多数的边缘比较清楚,不高出皮面,有光泽,微微发亮,上有细小糠秕样鳞屑。由于皮屑的存在,紫外线不能透过。因此,去皮屑后,病区比正常颜色为淡,甚至发白,这是该病的一个特征。有时可误诊为白癜风。如此皮损颜色深浅相同,颇似花斑。病期长的皮损常逐渐增多扩大,相互融合成大片。发病部位主要在胸和背上部,重者大部分躯干和四肢近端,以至颈面均可累及。一般不痛不痒,患者多为成人。病程缓慢,但冬天皮疹可消退,来年夏季又发。由于花斑癣菌生长在皮肤的最表层,所以外用抗真菌剂及剥脱剂不难治愈。顽固病症可用紫外线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