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油草

( Huǒ Yóu Cǎo )

别名: 走马风

火油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头头风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味辛;性平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辛、平。有祛风湿、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风湿骨痛、产后关节痛头痛跌打损伤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干燥皱缩。叶片黑色,的革质,倒披针形、狭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5-30cm,宽5-8cm,基部渐狭,下延,或有时有短的耳状附属物,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细或粗齿,下面有泡状突起,无毛,下面无毛或被微柔毛,侧脉在下面凸起,网脉明显。气微,味微苦。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20-1500m的山坡、林缘、路旁草地或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千头艾纳香 高大草本或亚澧木,高1-3m。茎分枝,有棱条,幼枝和花序轴的毛较密,节间长0.6-2cm,在上部达5cm,或更长。下部和中部的叶有长2-3cm的柄;叶片倒披针形,狭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5-30cm,宽5-8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或有时有短的耳状附属物,国缘有细或粗齿,上面有泡状突起,下面无毛或被微柔毛;侧脉13-20对,网脉明显;上部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7-15cm,宽1-2.5cm,基部渐狭下延成翅状。头状花序多数,常3-4个簇生,排成顶生、塔形的大圆锥药序;总圆柱形或近钟形;总苞片5-6层,绿色或紫红色,弯曲,外层卵状披针形,背面被短柔毛,中层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内层线形,被疏毛;花托蜂窝状,被白色密柔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3齿裂;两性花少数,花冠檐部5浅裂,裂片被疏毛。瘦果圆柱形,有5条棱,被毛黄白色至黄褐色,糙毛状。花期1-4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千头艾纳香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lanceolaria (roxb.) druce.[conyza lanceolaria roxb.; c. chinensis lour.; blumea spectabilis dc.]
采收和储藏:春、夏采叶,鲜用或晒干。
出处:
始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

火油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风湿,消肿止痛。用于头痛;外用于风湿骨痛,产后关节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鲜叶2两,水煎冲酒(0.5~1两)服。外用鲜叶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敷或水煎洗患处。
性味:
辛,平。
来源:
菊科艾纳香属植物千头艾纳香blumea lanceolaria (roxb.) druce,以叶入药。全年可采,多为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