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花
( Yān Zhi Huā )
胭脂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定痫;止痛。主癫痛;头痛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 |
性味: |
辛;性平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有止痛、祛风功能。用于癫痫头痛。 |
性状: |
性状鉴别 须状根多而粗壮,表面黄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矩圆状倒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连柄可长达25cm,宽约4cm,先端纯圆,基部下延渐狭成柄,边缘具细牙齿,叶面黄绿色;质脆,易碎。花葶长短不一,黄棕色、暗红紫色或紫色;有时可见伞形花序,1-3轮;花紫红色。气微,味淡。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亚高山草甸上或山地林下、林绿及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全株无粉。根茎短,具多数长根。叶基生;叶柄具膜质宽翅,通常甚短,有时与叶片近等长;叶倒卵次椭圆形、狭椭圆形至倒披针形,连柄长6-25cm,宽2-4cm,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具细锯齿,稀近全缘,中肋稍宽,侧脉纤细,不明显。花葶粗壮,高20-70cm;具伞形花序1-3轮,每轮有花6-20朵;苞片披外形,长3-7mm,先端渐尖,基部相互连合;花梗长1-4cm,无毛,通常下弯;花萼狭钟状,长6-10mm,分裂达全长的1/3,裂片三角形,边缘具腺状小缘毛;花冠暗红色,冠筒管状,裂片长圆形,全缘,通常反折贴于冠筒上;长花柱花:冠筒长11-13mm,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距基部4-5mm,花柱长近达冠筒口;短花桂花:冠筒长4-19mm,雄蕊着生于冠筒上部,花药先端距筒口约2mm,花柱长3-4mm。蒴果圆柱形,伸出萼外,直径4-6mm。种子黑褐色,具网纹。花期5-6月,果期7-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胭脂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mula maximowiczii regel 采收和储藏:5~6月采收,晒干。 |
出处: |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