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子
( Shí Luó Zǐ )
别名: 时美中 , 莳萝椒 , 小茴香 , 瘪谷茴香 , 土茴香
莳萝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主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呕逆食少;寒疝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g;或入丸、散。 |
性味: |
味辛;性温 |
归经: |
归脾;胃;肝;肾经 |
各家论述: |
1.《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2.《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3.《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4.《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5.《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茴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6.《本草正义》:莳萝子,藏器谓治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日华》谓健脾开胃,杀鱼肉毒,治肾气。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治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任重任。 |
用药禁忌: |
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
药理作用: |
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1]。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葛缕酮(carvone)、柠檬烯(limonene)、莳萝油脑(dillapiole)、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umlbel-liprenin)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蜡及γ-谷甾醇(γ-sitosterol)等。 种子、茎、叶含6,7-二氢-8,8-二甲-2h,8h-苯并[1,2-b:5,4-b]二吡喃-2,6-二酮[6,7-dihydro-8,8-dimethyl-2h,8h-ben-zo(1,2-b:5,4-b)dipyran-2,6-dipyran-2,6dione],东莨菪素(scopolentin),花椒内酯(xanthyletin)[2]。另外,种子中还含有16种挥发油成分,主要为α-葛缕酮,柠檬烯,水芹烯(phellandrene),二氢葛缕酮(di-hydrocarvone)[3]。 |
附方: |
①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②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③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
炮制: |
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1.《品汇精要》:水洗微炒用。 2.《本草从新》:炒黄得酒良。 |
性状: |
性状鉴别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呈扁平广卵形,长3-4mm,宽2-2.5mm。表面呈棕以,侧棱延展呈翅状,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气微香,味辛,麻舌。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㈠油管共同棕色,分泌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含共同棕以分泌物。②镶嵌细胞狭外排列整齐,壁薄波状,常数个为一组,以长轴不规则方向嵌列,常与大型中果皮细胞相连。③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糊粉粒及小簇晶。④网纹细胞存在于维管束周围,壁较厚,有孔。⑤表上以细胞类多角形,排列整齐。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资源分布:原产欧洲南部。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cm。全株无毛,有强烈火香气。茎单一,直立,径0.5-1.5cm。基生叶有柄,叶柄长4-6cm,基部有阔叶鞘;叶片轮廊宽卵形,三至四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mm,宽不及0.5mm;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5-15cm,伞辐10-25,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长圆形,小舌片近长方形,内曲;萼齿不明显;花柱短,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双悬果扁压卵形,长3-5mm,宽2-3mm,成熟时褐色;背棱细而明显突起,侧棱有狭翅,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5-8月,果期7-9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nethum graveolen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果枝,打攻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
出处: |
出自《海药本草》 |
莳萝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温脾肾,开胃,散寒,行气,解鱼肉毒。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 ①《本草拾遗》:"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肋痞满。" ②《海药本草》:"主膈气,消食,温胃,善滋食味,多食无损。" ③《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④《医林纂要》:"润肾补肾,补命门,暖丹田,开胃调中,上达膻中,舒肝木,达阴郁,舒筋,下除脚气,治寒疝。" ⑤《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
性味: |
辛,温。 ①《本草拾遗》:"辛,香。"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
归经: |
入脾、肾经。 ①《药品化义》:"入肝、肾、膀胱三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③《本草求真》:"入肝、胃、肾、膀胱、小肠。" ④《本草再新》:"入脾、胃、肾三经。" |
各家论述: |
①《本草求真》:"小茴,与宁夏大苘同功,入肝燥肾温胃,但其性力稍缓,不似大茴性热,仍看证候缓急,分别用之耳。酒炒盐水炒,各随病症活用。" ②《本草正义》:"莳萝子,藏器谓治霍乱呕逆,腹冷不下食,两胁痞满;《日华》调健脾开胃,杀鱼肉毒,治肾气,皆温辛行气散寒之功,治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气伤津,止可借以行经,不可独任重任。" |
用药禁忌: |
气阴不足及有火者不宜。 《海药本草》:"不可与阿魏同合,夺其味尔。" |
药理作用: |
葛缕酮的作用参见"藏茴香"条。种子中所含的非萜类油有抗真菌作用。 |
化学成分: |
果实含葛缕酮、柠檬烯、莳萝油脑、佛手柑内酯、伞形花内酯金合欢醚即7-羟基香豆精金合欢醇醚、蜡、γ-谷甾醇等。 |
附方: |
①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②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③治闪挫腰痛:莳萝,作末,酒服二钱匕。(《永类钤方》) |
炮制: |
簸去泥屑,拣净梗及杂质。 ①《品汇精要》:"水洗微炒用。" ②《本草从新》:"炒黄得酒良。" |
性状: |
干燥果实多数裂成分果,呈扁平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厚约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条不甚明显的肋线,两侧肋线延伸作翅状,少数未分离的双悬果基部有残存果柄。气微香。 |
生境分布: |
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产江苏、安徽等地。 |
原形态: |
莳萝(《海药本草》),又名:慈谋勒(《开宝本草》)。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平滑,高60~90厘米。叶互生,有长柄,基部扩张呈鞘状,抱茎,叶3~4回羽状分裂,裂片线形,最后裂片长至18毫米。复伞形花序,直径大至15厘米,花梗稍不等长,无总苞及小总苞;花细小,花瓣5,黄色,向内弯曲,早落;雄蕊5,比花瓣长,花药2室: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双悬果稍扁,广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外面棕黄色,肋线膜状,两侧肋线延长成翅状,肋线间有油室4个,腹合面油室2个。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本植物的苗叶(莳萝苗)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收果枝,晒干,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至干透为度。 |
出处: |
《海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