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龙草

( Xiánɡ Lónɡ Cǎo )

别名: 浸骨头 , 小梁药 , 山兰 , 散血毒莲 , 雪汀菜 , 马拐 , 牛耳朵 , 水泡菜 , 白雌雄草 , 降蛇草 , 虎山叶 , 四台花 , 秤砣蛇药 , 秤杆蛇药 , 冷水草

降龙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暑利湿解毒。主外感暑湿痈肿;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性味:
味甘;性寒
用药禁忌:
《贵州民间药物》:“忌酸冷食物。”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降龙草茎叶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有时显抗菌作用,对炭疽杆菌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2100m的山谷林下石上或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降龙草 多年生草本。茎高10-40cm,肉质,无毛或疏生白色短柔毛,散生紫褐色斑点,不分枝,具4-7节。叶对生;叶柄长0.5-5.5cm;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窄椭圆形,长3-22cm,宽1.4-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伸至叶柄的两侧呈窄翼状,全缘,上面散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无毛或沿脉疏被短柔毛;钟乳体窄条形。花3-5朵密集,稍呈头状,花淡紫红色或粉红色;花序梗长2-4cm,无毛;总圆形,直径1.5-2.2cm;花梗粗壮,长2-5mm;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cm,干时膜质;花冠筒长2.8-3.5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基部有一毛环,先端5浅裂,裂片圆钝;雄蕊2,花药顶端连着,退化雄蕊3,中央1个小;雌蕊长约3.4cm;子房线形,无毛,柱头钝。蒴果条形,稍弯,长1.5-2.2cm。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降龙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boea subcapitata c. b. clark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降龙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解毒。用于蛇咬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性味:
微苦、涩,凉。有毒。
来源:
苦苣苔半蒴苣苔属植物降龙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以全草入药。秋后采,洗净晒干。

降龙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止咳,生津。治伤暑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烂敷。
性味:
甘,寒,无毒。(一说有毒)
附方:
①治热性腹痛降龙草水煎服。
②治外伤肿毒:降龙草苗捣烂,敷患处。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基部伏地,有须根。茎四棱形,近光滑或微有细毛,有棕黑色斑点。叶对生,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下延至柄的基部呈狭翼状,全缘,上面散生白色短毛;叶柄长2~3.5厘米。花3~5朵集成近头状;花梗顶生或上端腋生,长2~3厘米,呈2歧分枝;苞片圆形;花萼6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匣米;花冠广筒形,长3~4厘米,稍近2唇状,淡紫红色;雄蕊2;子房上位。蒴果线形,长2~4厘米。花期8~9月。
来源:
苦苣苔科植物降龙草全草。秋季采。
出处:
《湖南药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