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刺

( Láo Shǔ Cì )

别名: 刺揪子 , 三尖角刺 , 相枕刺 , 雀不站 , 猫儿刺

老鼠刺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肺止咳;利咽;明目。主肺热咳嗽咯血咽喉肿痛;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性味:
苦;寒
归经:
肺经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长于山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秦岭以南和长江流域各地。
原形态:
猫儿刺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有棱角,有短柔毛。叶柄很短,长约2mm;叶片草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3cm,宽0.5-1.4cm,先端急尖,呈刺状,边缘1-3对(常2对)大刺齿,上有光泽。雌雄异株;花4数;花序簇生于二年生小枝叶腋内,每分枝仅具1花;雄花花萼直径约2mm,花冠直径约7mm;雌花花萼同雄花,花瓣卵形,长约2.5mm。果近球形,直径7-8mm,红色,分核4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冬青科植物猫儿刺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ex pern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老鼠刺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性味:
苦,寒。
附方:
①治肺热咳嗽猫儿刺五钱,岩莲花一朵云各二钱,煨水服。
②治喉头肿痛:猫耳刺,牛膝八爪金龙各三钱,水黄连二钱,白糖一两,煨水服。
③治翳子:猫儿刺水皂角一朵云各五钱,桑叶二钱,翳子草一两,煨水服;另用适量煨水熏眼部。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分布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常绿灌木或乔木,高可达10米。幼枝疏生短柔毛。叶互生,密集,硬革质,长方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2~4厘米,每侧有2~3枚大刺,并有1~2枚小刺;近于无柄。花腋生,成簇;淡黄色,无柄。浆果状核果,球状卵形,直径6~8毫米,红色,簇生,近于无柄;有种子4颗。
来源:
冬青科植物老鼠刺。夏、秋采收。
出处:
《贵州草药

老鼠刺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咯血咽喉肿痛,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煎水熏眼部。
性味:
苦,寒。
来源:
冬青科冬青属植物猫儿刺ilex pernyi franch.,以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老鼠刺” 相关论述

甘微苦凉,益肝肾止渴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