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茄
( Kǔ Qié )
别名: 千年不烂心 , 天泡草 , 毛和尚草 , 蜀羊泉 , 排风藤 , 毛秀才 , 白毛藤 , 六甲草 , 毛藤子
苦茄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驱风除湿;清热解毒。主风湿疼痛;破伤风;痈肿;恶疮;疥疮;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全草研末,撒敷。 |
性味: |
味苦;辛;性寒 |
各家论述: |
《国药的药理学》:为利尿药,又为神经痛药及消肿药。 |
药理作用: |
苦茄中所含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参见龙葵、白毛藤条。 |
化学成分: |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1-1.2cm,直径2-7mm;外表黄绿或棕绿色,被稀疏短柔毛,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上部常中空。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状椭圆形或提琴形,长3-7.5cm,宽1.5-4cm,齿裂或3-5羽状深裂或不裂,裂片有波状齿或浅裂,两面疏被短柔毛。果实黄绿色或暗红色,内藏多数种子。气微,味苦。 |
鉴别: |
以粗壮、叶绿者为佳。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长于林边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 |
原形态: |
多年生无刺草质藤本。无毛或被稀疏短柔毛。叶第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圆状椭圆形或提琴形,长3-7.5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戟形,齿裂或3-5羽状深裂,中裂片较长,两面均疏被短柔毛。聚伞花序腋外生,多花;总花梗长约1.5cm;花梗长0.8-1cm;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口,花丝极短而扁;雌蕊1,子房卵形,2室,花柱纤细,丝状,柱头小,头状。浆果球状或卵状,直径6-8mm,成熟后红色;种子扁平,近卵形,直径1.5-2mm。花期夏季,果熟期秋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欧白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dulcamar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国药的药理学》。 |
苦茄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国药的药理学》:"为利尿药,又为神经痛药及消肿药。" |
药理作用: |
苦茄中所含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参见"龙葵"、"白毛藤"条。 |
化学成分: |
未成熟果实含多种甾体生物碱,有α-、β-、γ1-、γ2-和δ-苦茄碱、澳洲茄碱、澳洲茄边碱、蜀羊泉碱、西红柿烯胺、澳洲茄胺等。其中主要是西红柿烯胺或蜀羊泉碱,开始成熟时则以澳洲茄胺为主。这些生物碱的总量随着果实的长大而增加,当果实开始变红成熟时,含量开始减少,成熟后几乎全部消失。β-苦茄碱有抗小白鼠肉瘤-180的作用。其次,含替告皂甙元和雅姆皂甙元二者含量在未成熟的和成熟的果实中,基本一样,在成熟的果实中,含3,4-去氢西红柿-醛-16、西红柿黄质和白荚果红素等色素。 此外,果实中还含还原糖31.55%、油0.9603~9.157%及少量的酒石酸、柠檬酸等。 |
生境分布: |
生长路边及山野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原形态: |
千年不烂心(《植物名实图考》) 多年生蔓生草本或亚灌木,长约2.5米。幼茎具细毛或近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4~9厘米,宽2~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心形而下延,全缘,或基部2裂作戟形,两面均有细毛散生,沿脉较密;叶柄长2~3.5厘米,有细毛。聚伞花序顶生,或于枝端与叶对生,总花梗细长,长约3厘米,具稀细毛;小花柄长5~10毫米,无毛;萼漏斗形,萼片5,卵形;花冠紫色或白色,裂片5,向下反折,卵状或长方状披针形,顶端尖,基部有绿色点2,外面有细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口,花丝极短而扁,下部合生;雌蕊1,子房卵形,2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半球形。浆果卵形或球形,熟时红色。种子白色,扁圆,细小。花期7一9月。 |
来源: |
为茄科植物千年不烂心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
出处: |
《国药的药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