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

( qianxiejiaojizonghezheng )

西医

简介:
前斜角肌起自颈椎3-6的横突前结节,中斜角肌起自颈椎2-6横突后结节,两肌一起附着于第一肋骨,并以第一肋骨为底边,与前、中斜角肌形成一三角形间隙。锁骨下动脉及臂丛下干即自此三角间隙穿出,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前方。斜角肌是属于辅助呼吸肌,可将第一肋骨抬高,协助呼吸。往往因斜角肌间三角空隙较小,在吸气时,其间的锁骨下动脉及臂丛干可能受到挤压。
当前斜角肌发生病理变化或先天发育异常时(如前斜角肌因颈椎病、炎症等周围病变刺激而引起肌痉挛、肌肥厚、神经血管自斜角肌肌腹穿出的解剖变异),即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血管神经压迫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前斜角肌综合征。常见为锁骨下动脉及颈8胸1组成的神经下干受压刺激,出现血管症状、尺神经及正中神经症状。
病因:
前斜角肌发生病理变化或先天发育异常时(如前斜角肌因颈椎病、炎症等周围病变刺激而引起肌痉挛、肌肥厚、神经血管自斜角肌肌腹穿出的解剖变异)等可引起本病。
人群:
长期从事上肢悬垂工作的女性易发本病。
诊断依据:
本症属臂丛神经性上肢疼痛,临床上以尺神经刺激症多见,伴有锁骨下动脉受压表现,即手部发凉、发绀、桡动脉搏动减弱。诊断时应仔细检查,通过各种检查方法体会桡动脉搏动力量变化并进行双侧对比。同时排除根性上肢神经痛,如颈椎病、颈柱间盘突出症、神经鞘疾病后方可诊断。必要时可封闭作鉴别诊断。
体征:
单侧上肢疼痛、感觉异常、麻木。症状常在手与指的尺神经分布区出现,夜间加重。后期有受累区及手部肌肉萎缩、肌力减退,皮肤感觉丧失。此外,可有动脉受压症状,如患肢发凉、发绀或苍白,上肢无力有疲劳感,上举困难。患肢脉搏减弱,血压减低。患侧锁骨上窝处压痛阳性。阿迪逊(adson)试验阳性。肋锁操作试验阳性。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体检:
患侧锁骨上窝处压痛阳性。阿迪逊(adson)试验阳性。即患者坐位,两手置膝上,首先记录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进行对比,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屏气,尽力抬头,再将头部向健侧侧屈,同时又向患侧旋转,再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阳性时,患侧桡动脉博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若在上述操作试验基础上,再作患肢外展,则阳性率更高。肋锁操作试验阳性。即患者两臂外展上举90°、肘屈90°,同时手指作快速伸屈活动数十次,立即出现皮肤苍白及疼痛,再继续两臂上举,并将两手搁置头顶时,疼痛加剧,脉搏消失或减弱。上肢牵拉试验阳性。即令患手提重物,同时将患肩向下向后推压时,患肢出现疼痛及脉搏变弱现象。
鉴别诊断:
一、颈椎病:有明显的颈部症状及根性或脊髓刺激症状。其肢体疼痛为过电样、放射性疼痛,并与神经根分布一致,疼痛多沿患肢桡侧及拇指、食指或中指。头部垂直下压时疼痛及放射痛加剧,头颈向上提起时疼痛立即减轻。腹内压增高时疼痛加剧。压痛点多位于椎部。x线片可显示颈椎退变及骨刺形成。普鲁卡因封闭无效。这些皆有别于前斜角肌综合征
二、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包括肋锁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是由于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廓出口和胸小肌喙突附着部受压所引起的一组上肢症状。其症状可由臂丛受压、动脉受压、静脉受压引起,或三者的各种组合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属于其中一种。前斜角肌综合征以臂丛神经受压、锁骨下动脉受压为主,而静脉不受影响。肋锁综合征以神经及静脉压迫最为突出,除尺神经症状外,常见锁骨下静脉怒张、栓塞性静脉炎、肢体水肿、手指僵硬。有时还可见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如肢端动脉痉孪性雷诺氏现象及营养性改变。胸小肌综合征以锁骨下动脉受压为主,除具有上述疼痛外,具有下列特点:使患者作胸肌收缩,两臂作抗阻力内收或使两臂强度外展,即可出现症状,脉搏消失;患侧肩胛喙突下有时可闻及杂音;改变体位即肩臂位置后,症状减轻。颈肋综合征可表现为臂丛神经及血管的刺激压迫症状,x线片可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改善姿势,尽量避免上肢过度外展动作、避免患肢提取重物、加强颈肩部肌肉锻炼,理疗,口服止痛剂及维生素类药物。
(二)封闭疗法:对前斜角肌症状明显,局部压痛者,可用1%普鲁卡因5~10ml局部封闭。封闭方法:患者取坐或卧位,头转向对侧,在锁骨上2.5cm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处,嘱患者深吸气憋住,以确定前斜角位置,然后用细针垂直刺入约0.5cm左右,回抽无血及气泡即可注入药物
二、手术治疗:症状严重、影响工作而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一般行前斜角肌或坚韧纤维带切断术。手术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局麻下作切口,在锁骨上2~3cm处,自胸锁关节开始向外侧延长7cm左右,按层暴露至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处,切断该肌,细心分离进入,结扎颈横动脉肩胛上血管并切断之。游离前斜角肌,注意保护膈神经,靠近止点切断前斜角肌。若该肌增厚,可切除3~4cm。术毕冲洗伤口缝合。术中注意查询剪断后的感觉,满意后方可缝合创口。术后注意预防感染,症状解除后应康复治疗。
康复:
加强颈肩部的功能锻炼,以增强肌肉力量,避免肩部的下垂,减轻血管、神经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