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性聋
( zaoshengxinglong )
西医
简介: |
噪声性聋此种耳聋为耳部受噪声刺激所造成,主要是指因长期接受噪声而构成的慢性听觉损伤。 |
病因: |
多见于工矿交通企业,为常见职业病之一。噪声是频率无规律和强度随变的声组合,但稳态噪声有比较恒定的频率分布及时间-强度的函数关系。已知噪声强度的有害声级为85-100db2;听觉受害频率与噪声频率范围有一定关系,但通常是在4000hz;噪声作用时间愈长,听力损害可能也愈甚。噪声与震动联合作用造成的听力损害要比单一噪声所造成的影响大;此外,年龄、个体差异和健康状况与噪声性聋的发病与严重程度也有一定关系。 |
病理生理: |
噪声性聋的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毛细胞微量机械 性损伤积累成缓慢消耗毛细胞的代谢物质(或酶)使某一区域毛细胞变性的结果。动物实验还证明迷路毛细血管对强声可起明显收缩反应,血管内血流因而减少。颞骨病理学表明病变主要局限于耳蜗基底旋,以距前庭窗9-13mm处最著。病起损害仅限于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以后损害才波及内毛细胞。事实上,毛细胞早期损害在光镜下有表现之前就已发生。通过超微结构研究可发现,毛细胞在接受噪声刺激后,胞内的溶酶体和多囊体增加,且有空洞形成。纤毛因为所含的肌纤蛋白丝丧失退变而失去韧性。 |
体征: |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耳鸣和耳聋,偶可伴有头晕。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接触噪声年限有关。病起时虽有耳鸣,但主觉无明显听力减退。纯音测听图可显示4000hz气骨导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6000、8000hz听力出现减退。至后期,低、中频域曲线也可下降至70db以下。测试听力时应区分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前者是接触噪声后听闻暂时性提高,在脱离噪声环境后,一般可在两天左右恢复至正常或原听阈水平。永久性阈移是不可逆性的听力损害,代表噪声性聋真实的听力损害。下厂矿单位调查工人噪声性聋或进行临场诊断时必须注意此点。噪声性聋患者可能伴有失眠,记忆力差,情绪不宁等精神症状,也可能出现心率改变,血压升高和胃纳不佳等功能变化,但其间具体关系还不清楚。 |
“噪声性聋” 相关论述
凡不需要或不愿听到的声音即为噪声,它由多种频率与不同强度紊乱组成。噪声强度有害水平我国规定为85~90db。在噪声环境中长期遭受其刺激,出现缓慢进行性听觉损害者称为噪声性聋,属职业性聋的一种,其发生率为77.6~100%。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年限与噪声强度有关,一般出现在接触噪声后3~4个月,但个体差异很大。病变主要在耳蜗底转。
【诊断】
1.有噪声接触史。主观感觉听力减退症状迟于听力曲线损害。排除其他原因的耳聋及老年因素,听力检查符合下列标准,诊断即可成立。
2.典型的早期听力曲线为4khz或6khz的“v”形或
“u”形切迹性损害,少数呈“w”形。渐向两侧扩展,偶见低频受累,全聋者极少。多伴有耳鸣,常发生在听力损害之前。初期听力损害在脱离噪声后可恢复(暂时性阈移),以后则不能恢复(永久性阈移)。单纯高频听阈升高>20db者为噪声性听力损伤,当合并言语频段0.5,1,2khz平均听阈≥25db时为噪声性聋,25~40db为微聋,41~55db为轻聋,56~70db为中度聋,71~90db为重度聋,>90db为全聋。
3.少数病人有平衡失调,甚至听强声诱发眩晕。前庭功能检查部分病例受损,主要为功能减退。
4.可有失眠,易疲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血压升高等神经及心血管系症状。
5.鼓膜无特征性变化。
【治疗】
1.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及时脱离噪声环境,促使其自然恢复。
2.药物治疗与其他感音神经性聋相同,包括a及b族维生素及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的应用,对症处理耳鸣及眩晕。
3.预防措施
(1)劳动环境的防声,隔音及防震措施。
(2)个人防护:配戴防声器,如隔音耳塞、耳罩或耳帽。
(3)定期听力检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者并及时处理。
(4)对噪声耐受性差者,不宜在噪声环境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