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

( zhichangleiai )

西医

简介:
直肠类癌肠道类癌的一种。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轻度便血,系类癌浸润肠粘膜而形成溃疡和糜烂所致。
病理:
早期类癌直径常仅0.3—0.5cm,呈扁球或球状隆起结节,表面粘膜光滑完整,色泽比正常粘膜苍白,或由于肿瘤内含类脂质或脑磷脂而呈黄色或棕黄色。触诊结节质硬,无压痛,位于粘膜下。有时可呈广基或有蒂小息肉状突入肠腔。2cm以上的类癌常可呈溃疡或向肠腔内突起,基底可因肿瘤浸润肌层而固定,病灶亦可沿肠管四周呈环状生长,此时常难与一般直肠腺癌的外观相区别,需组织学切片确定诊断。orloff提出,凡类癌已侵入肌层或肌层以外,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均属恶性类癌。按此标难其报告的38例直肠类癌39%属恶性。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83年以前收治的21例中52.4%属恶性。直肠类癌的大小与转移与否有密切关系。
体征:
本病常见的症状为轻度便血,系类癌浸润肠粘膜而形成溃疡和糜烂所致。其次,便秘腹泻大便习惯改变及肛门不适等症状较多见。肿瘤体积较大时亦可见腹痛肠梗阻等。
体检:
触诊结节质硬,无压痛,位于粘膜下。有时可呈广基或有蒂小息肉状突入肠腔。
治疗:
临床估计直肠类癌可能在粘膜下形成结节的,手术切除时切缘应越过病灶边缘1cm左右,基底则应切至包括肠壁固有肌层。这样一方面可避免由于贴近病灶切除而致切缘类癌残留,另一方面可供病理检查确定类癌是否已侵入肌层以确定是否属恶性。orloff主张,直肠类癌病灶直径在2cm以上,活检发现已侵及肌层,局部切除后又复发,有以上三类情况之一者均应行根治性于术。否则可作局部切除后随访。小肠类癌中30%的病例可呈多原发病灶。beradi报告结肠类癌中4.2%有多原发病灶。jackman报告147例直肠癌中3例有多发病灶。何毅报告125例直肠类癌中4例呈多发病灶,最多1例有8处病灶。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截至1987年,已有4例直肠类痫呈多发病灶。多发病灶可不同时发现,也可同时发现。故类癌病人术前,术中均应仔细检查有无多发病灶。术后亦应注意随访有无新病灶发生。上述有多处病灶者其病灶大小为0.3—1.5cm,仅1处病灶侵及浅肌层,其余均未达肌层,但根治术后病理检查16个淋巴结中9个已有转移。另1例24处病灶者的病灶均小于1cm,且均未侵及肌层,但根治术标本发现22个淋巴结中5个已有转移。故多发病灶之直肠类癌可能亦属行根治性手术之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