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
( gongguwaikeguzhe )
西医
简介: |
肱骨外髁骨折是常见的肘关节损伤之一,在肘部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好发骨折之一,多发生在5—10岁的儿童。骨折远段常包括肱骨小头骨骺、干骺端部分骨质,以及滑车的外侧部分。临床上一般分为Ⅲ型:骨折无移位、骨折有轻度移位和翻转移位。 |
病因: |
引起肱骨外髁骨折的原因,基本上与肱骨髁上骨折相同,但因受伤时前臂伸肌腱收缩力的大小不同,肘关节内收或外展位置的不同,以及前臂的旋转方向不同而使骨折远端有不同方向的移位。肘关节外展位受伤则骨折远端向上、外、后移位,在内收位受伤时骨折远端向下、前移位。又因肌肉收缩、牵拉使骨折块发生旋转和翻转,有的甚至达180°。 |
人群: |
多发生于5~10岁的儿童,成年人少见。 |
病理: |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可分三类:①无移位骨折:骨折线仅为一裂隙,骨折面接触好。②轻度移位骨折:骨折块轻度外移,无旋转畸形。③旋转移位:骨折后由于桡骨头的压挤及附着于外髁的伸肌群的牵拉,使骨折远段发生矢状面和冠状面的严重旋转移位,骨折块在冠状面上向外旋转可达90°-180° 。 |
诊断标准: |
肱骨外髁骨折诊断标准: 1.外伤史。 2.肘部肿胀、疼痛、屈伸活动时痛。 3.局部有压痛,可扪及骨擦感。 4.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
病史: |
外伤史。 |
体征: |
受伤初期肘外侧肿胀,后波及全关节,局部疼痛、不能活动,有些可以扪及骨擦感,移位较严重者可扪到游离的骨折块。 |
影响诊断: |
拍x线片可明确诊断,发现其骨折移位情况。 |
鉴别诊断: |
肱骨下端骨骺分离:有同样受伤史和功能障碍及临床体征,通过拍x线片来区别骨折的具体部位,也能明确诊断。 |
疗效评定标准: |
1.近愈:手法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对位良好,伤口愈合。 2.治愈:骨折愈合无畸形,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
预后: |
肱骨外髁骨折是关节内骨折,骨块较小,不容易整复。如果肱骨外髁骨折来得到正确复位,或固定不佳,断端受肌肉牵拉而发生分离移位,均可致骨不连接,在生长过程中,断端移位将更为显著。又由于外侧骨骺的生长停止或生长缓慢,日后往往会引起肱骨远端滑车中心的沟形缺损,而发生明显的肘外翻畸形。影响关节活动。并可出现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
治疗: |
肱骨外髁骨折系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学复位,否则会影响肘关节功能。 无移位的可用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位置,2周后拆除石膏托进行练习活动。 轻度移位骨折,向内推挤骨折块使骨折线对位,用超关节夹板及纸垫或用钢针经皮固定。 严重移位骨折,闭合复位较为困难,或复位不当,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切开在臂丛麻醉下,肘关节外侧切口,由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及桡侧腕长伸肌之间显露骨折线,并可见骨折块。清除血肿,辨认清楚骨折块各个方向和外髁骨质缺损部形状是否相符。直视下进行复位,将肘伸直,腕背屈,有利于伸肌腱松弛和复位。用两枚细的骨圆针交叉固定,要求解剖对位。术后肘关节屈曲90°位置用石膏托固定。3周后拔针,拆除石膏托,练习活动。 对陈旧性此骨外髁骨折,2个月以内的严重移位骨折,虽有骨痂形成,但尚无坚强的骨性融合,应考虑切开复位。必须注意,应小心将肌腱周围的纤维组织剥离切断。将伸肌总腱松解后再将骨折块复位。交叉针固定。 由于骨折块骨质的吸收及其旋转移位的畸形愈合,故虽切开复位也难达到理想的对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