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素瘤

( mailuomoheisuliu )

西医

简介:
脉络膜黑素瘤发生于眼脉络膜部位的葡萄膜黑素瘤。发病率居眼内肿瘤第二位,好发于后极部眼底。
人群:
参见“葡萄膜黑素瘤”条。多发生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
诊断标准:
脉络膜黑色素瘤诊断标准:
1.多见于中老年人,起源于葡萄膜外层色素小胞或睫状神经,为神经外胚叶性肿瘤,向外发展增大,早期向外蔓延,眼球突出,向内发展则在视网膜下形成球形隆起,发展快而病程短,视力障碍。继发视网膜脱离,亦有沿着脉络膜平面进展,形成弥漫性扁平性增殖,无局限性隆起肿块,易于漏诊。
2.超声波检查可发现实质性肿块。
3.手术切除做病理证实。
诊断依据:
本病诊断除根据眼底表现外,还可采用①超声波探查;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③巩膜透照阳性;④其他如放射性32p吸收试验、尿黑色素检查及免疫学检查等。
体征:
早期即有视力减退及眼前固定暗影等症状,眼底表现为后极部局限性棕黑色或灰黑色实质性隆起,表面色素斑驳。若肿块沿脉络膜缓慢生长,眼底仅是微隆的脉络膜病灶,但易向眼外蔓延;如穿破玻璃体膜则肿瘤可在网膜下甚至穿破网膜迅速生长并蕈状突入玻璃体腔内,常伴有眼底下部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肿瘤坏死可引起自发性玻璃体内大量出血或致眼压升高演变成无菌性眼内容炎甚至全眼球炎,可导致眼球萎缩
影响诊断:
①超声波探查,表现为实质性肿块,由超声图象可测知肿瘤大小、形态和位置。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在背景荧光内出现边界清楚的暗区,以后有不规则血管高荧光并很快渗漏形成高低荧光相间的斑驳状外貌,暗区边缘有时可见针尖状荧光。
实验室诊断:
1.巩膜透照阳性,仅适用于肿瘤位于周边部眼底者。
2.其他如放射性32p吸收试验、尿黑色素检查及免疫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脉络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血管瘤及脉络膜转移癌相鉴别。脉络膜转移癌常来自乳腺、肺和消化道的癌肿,偶有眼部病灶较原发病灶率先被发现者。眼底表现为后极部扁平而边界不清的灰白色隆起,视网膜常有水肿或渗出性脱离。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患眼摘除后或经治疗肿瘤消失、随访5年无复发转移。
2.完全缓解:肿瘤消失,维持1个月以上。
3.部分缓解,肿瘤缩小≥50%,症状减轻,维持1个月以上。
预后:
参见“葡萄膜黑素瘤”条。
治疗:
治疗主要是将病眼摘除,向眼外眶内蔓延者应作眶内容剜出术。

“脉络膜黑素瘤” 相关论述

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癌症。然而,在黑色人种脉络膜黑素瘤十分罕见。本病早期多不影响视力,但通过常规眼底检查可发现肿瘤脉络膜黑素瘤治愈的可能性与肿瘤大小有关,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如果肿瘤较小,采用激光或植入一片放射性物质进行放疗可能挽救眼球和视力。如肿瘤较大,则应作眼球摘除术。若不作手术摘除肿瘤,发展下去将可能侵犯到眼眶或通过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引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