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 jianqiaonangzhong )
西医
简介: |
腱鞘囊肿是在关节或腱鞘附近发生的囊性肿物,囊腔多为单房,也有多房者。最多见于腕背,其次是腕掌,手掌、足背、膝关节两侧及腘窝亦可发生。 |
病因: |
本病多为劳累或外伤,引起腱鞘内的滑液增多后发生囊性病变,以及结缔组织的粘液性变所致。从好发部位及女性多见的临床分析来看,似与长期过度劳损有关。 |
人群: |
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
发病机理: |
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关节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所形成。部分患者有外伤史。腱鞘囊肿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密切相关,但彼此之间是否相连通,目前仍有争论。 |
病理: |
囊腔多为单房型,有时亦可为多房型。囊内为无色透明胶样粘液,较正常滑膜液粘稠。囊壁的外层为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内层由光滑的白色膜覆盖。其大部分由腱鞘起源,一部分由关节囊起源。囊肿基底部有时有小型囊肿散在于关节囊上。 |
发病: |
腱鞘囊肿一般生长较缓慢,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然消失,以后可再长出。 |
体征: |
好发于腕部背侧,其次为腕部掌侧,再次为手掌远端附近。左右手差异不大。少数患者可发生于足背部。囊肿的大小及张力可因过度活动而增大,充分休息后而减小。除少数患者无症状外,多数患者有局部胀痛和不适感。囊肿发生于皮下,呈圆形,质软而伴有张力感,大小不一,一般不超过2cm。个别发生于腕管或小鱼际者,可压迫正中或尺神经,引起感觉障碍或肌肉麻痹。 |
体检: |
检查时可摸到一外形光滑、张力较大的包块,直径约1~1.5cm大小,有轻度压痛,有囊性感或波动感,基底固定,不与皮肤相连。当调节关节位置或张力大时,包块易被误为骨突。 |
治疗: |
少数囊肿能自行消失,亦不再复发。但多数囊肿持续存在或进行性增大,须进行治疗。治疗时首先考虑手指挤压法,此法简便易行。针刺和曲安奈德(确炎舒松a)等药物注入法亦可应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后复发者应进行手术切除。 一、穿刺抽液:在局麻下,用较粗的针头穿刺,抽出囊液后,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0.5ml,加压包扎。 二、手术疗法:囊肿摘除术为常用的可靠方法,宜在止血带下进行,采用局部浸润麻醉。于囊肿最突出处,沿皮纹作稍长于囊肿的横切口,切开皮肤后,纵行分离皮下组织,显露囊肿。沿囊肿壁周围分离至蒂部,全部摘除囊肿,腱鞘切开处不缝。如与关节相通,可用细丝线将关节囊开口处缝合。术后稍加压包扎。 |
“腱鞘囊肿” 相关论述
【概述】
腱鞘囊肿好发于关节和肌腱附近,常由于局部损伤引起,多发生于腕背部,亦可见于足背及膝部。患处局部隆起,边缘光滑,与附近组织不粘连。患处可有酸痛,有时可使肢体乏力,这主要是腱鞘的粘性变所致,和外伤、劳损有一定关系。囊肿多与关节或腱鞘相交通,内含胶状透明液,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手穴治法】
(一)针刺疗法
选穴:囊肿局部。
操作:固定囊肿部位,用三根28号毫针,齐刺入囊肿,略加挤压,再用艾绒温针2~3壮,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如囊肿较大。有波动感,可先行局部皮肤消毒,用注射器吸出囊液,然后针尖向囊壁穿刺数孔,加以挤压,再用三针齐刺加压温针。然后加压包扎3~5天,隔1周如再出现囊液,可重复上法5~7次,至囊肿消失为止。
(二)火针疗法
选穴:囊肿部位。
操作:医者右手持2号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拇、食指挤住囊肿,将内容物推向一侧,避开血管和肌腱部位,对准囊肿中心,迅速刺入囊肿深部,快速出针,出针后两手持干棉球在针孔周围挤压,挤出胶状粘液,消毒后压迫固定,2天内不要沾水,3日后取下胶布即愈。
(三)艾灸疗法
选穴:鱼际、合谷、列缺、阳溪。
操作:对准以上穴位,用艾条采取温和灸法,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或隔姜、隔附子饼用艾炷灸,或直接用艾炷灸以上穴位,每穴灸2~3壮,每日1次。
【手穴治萃】
火针治疗腱鞘囊肿200例/由福山,张玉莲/中国针灸1990—10(4)—38。
一般资料:200例中,男84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0岁。囊肿部位:手背及手腕部130例,足背及足踝部33例,腘窝部30例,足拇指第一关节7例,其中手及手腕部发病率最高。治疗方法、医者右手持2号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左手拇、食指挤住囊肿,将内物推至一边,避开血管及肌腱,使囊肿突起,对准囊肿中心迅速刺入深部2至3针,针要快刺快出,必要时可留针。两手持干棉球在针孔周围挤压,挤出胶状粘液,挤压干净后用酒精棉球擦干,消毒后再用挤干的酒精棉球压迫,用胶布固定,2日内不要沾水。3日后取下胶布即愈。治疗200例,共治254次。1次治愈者149例,2次治愈者48例,3次治愈者3例。200例全部治愈。随访2~3年未复发,治疗中无1例感染。注意:将针烧红至白亮,迅速刺入不觉疼痛。针刺到囊肿茎底部,不可过深。
腕部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多发生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临床常见于舟、月骨关节的背面,位于拇长伸肌腱及指总伸肌腱之间;其次是腕部掌面桡侧,位于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古称“腕筋瘤”。本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
【病因病理】
一般认为多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成,与外伤沉寂和慢性劳损有关。也有认为是因局部胶样变性所引起。囊肿壁的外层是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内层为白色光滑的滑膜覆盖,囊腔内充满蛋清样稠密或稀薄的胶冻状粘液。有时囊腔可与腱鞘或关节腔相通(有人认为囊肿的形成与关节或腱鞘内压力增大有关),也有的囊腔呈封闭状态,囊肿根部与腱鞘或关节囊紧密粘连。
【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本症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有一个发展缓慢的半球形包块凸起。
2.病人感觉囊肿局部轻度酸胀、疼痛,腕手部无力。患部远端出现软弱无力感者,提示囊肿与腱鞘相连所致。但亦有部分病例,无任何不适感,仅觉是一种累赘,不美观。但腕部活动过度(由于内压加大),可出现酸胀无力感。
3.检查囊肿触之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早期质软有轻度波动感;后期因纤维化改变,而显得小而坚硬,用力按压时则有酸胀感,或向囊肿周围放散性疼痛。若囊肿生长于小鱼际近端或腕管内,可压迫尺神经或正中神经,则出现相应部位的肌肉麻痹或感觉异常。
x线检查,无异常发现。
【治疗】
(一)手法治疗
1.原则 温经镇痛,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
2.施术部位 囊肿局部及其周围。
3.取穴 囊肿上部相应穴位及局部压痛点。
4.施术手法 按、揉、挤、压。
5.时间与刺激量 每次治疗5到7分钟,刺激量应因人因症而定。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骤施术)
(1)对压内外关穴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拇、中指重叠,相对挤压内关、外关穴半分钟。
(2)屈腕按揉推挤法 病人取坐位。术者双手托握腕部,将腕关节略向囊肿的对侧屈曲,使囊壁紧张,双拇指在囊肿局部及其周围按揉数分钟,或以局部充血、麻木为度;继之,双手拇指重叠揿定囊肿近端推挤,使囊壁破裂、肿物消散。本法适用于一般的囊肿。
(3)针刺推挤按揉法 若上法效果不佳,可用本法。皮肤消毒后,用毫针刺破囊壁(周刺、斜刺或顶刺)后,再用双拇指强力推挤(方法同上法),然后加以按揉,囊肿即可消散,本法适用于质硬、较小而扁平的囊肿。 以上手法使囊肿消散后,随即加压用绷带包扎固定3日。
(二)手术治疗
经数次手法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者,可考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