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毛毡

( Niú Máo Zhān )

别名: 松毛蔺

牛毛毡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发表散寒,祛痰平喘。用于感冒咳嗽,痰多气喘咳嗽失音
用法用量:
0.3~1两。
性味:
辛,温。
来源:
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牛毛毡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avat.)tang et wang [h. acicularis auct. fl. sin. non r. br.],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集,洗净,晒干入药。

牛毛毡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发散风寒;祛痰平喘;活血散瘀。主风寒感冒支气管炎;跌打伤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3-9g。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肺经
各家论述:
1.《分类草药性》:发散风寒
2.《四川中药志》:发散风寒,除胸腹烦闷。治感冒咳嗽和痰多气喘
栽培:
生物学特性,对温度要求不严,喜潮湿环境。宜选粘土、潮湿地栽培。
栽部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发芽时,连根挖取母株,分成数蔸,按行距8cm×6cm种植。
田间管理,苗齐后,及时拔除杂草。一般不行施肥。天旱时注意灌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水田中池塘边及湿粘土中。
资源分布: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牛毛毡,多年生草本,高3-12cm。匍匐根茎极细。秆密丛生,细如毛发,密如毛毡。叶鳞片状,叶鞘微红色,膜质,管状。小穗卵形,长2-3mm,淡紫色,仅有数朵花,每个鳞片各有1朵花;鳞片膜质,下部少数鳞片近2列,卵形,先端锐尖,长约2.5cm,有1脉,两侧紫色,边缘无色,透明;下位刚毛1-4条,有倒刺;花柱3。小坚果狭长圆形,无棱,长约至2mm,先端缢缩,微黄白色,表面有细密整齐的网纹,网纹隆起,花柱基膨大,呈短尖状,直径约为小坚果宽的1/3。花、果期4-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牛毛毡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eocharis yokoscensis (franch. et savat.) tanget wang[scirpus yokoscensis(franch.et sav.);heleocharis yokoscensis(franch.et sav.)tang et wang]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出处:
出自《分类草药性》

牛毛毡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外感风寒,身痛,咳嗽痰喘
①《分类草药性》:"发散风寒。"
②《四川中药忘》;"发散风寒,除胸腹烦闷。治感冒咳嗽和痰多气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1两。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无毒。"
附方:
治陈寒日久,一身作痛:牛毛毡、铁篱把根。用水(加少量干酒)煎服三次。(《四川中药志》)
生境分布:
生于水畔、池塘边,分布几遍全国。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匍匐根茎极细。秆丛生,极细密,高2~12厘米。叶鳞片状,具鞘,鞘微红色,膜质,管状,高5~15毫米。小穗卵形,长3毫米,先端钝,淡紫色;花数朵;鳞片膜质,背部淡绿色,两侧紫色,基部的一片呈长圆形,先端钝,有脉3条,其余鳞片卵形,先端急尖;雄蕊3;柱头3。小坚果狭长圆形,顶端缢缩,长约1.8毫米。花、果期4~11月。
来源:
为莎草科植物牛毛毡全草。8~10月采收全草,晒干。
出处:
《分类草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