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米

( Huánɡ Liánɡ Mǐ )

别名: 黄米 , 竹根米 , 竹根黄

黄粱米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和中;益气利湿。主霍乱呕吐泄泻;下痢;骨湿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或煮粥。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经
生境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态:
1.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m。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cm,宽5-33mm,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cm,宽1-5cm,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mm,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2.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cm。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cm,宽5-10mm;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mm,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木科植物粱或粟品种之一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taria italica (l.) beauv. [panicum italicum l.]setaria italica (l.) beauv.var.germanica(mill.)schred
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收割,打下种仁,去净杂质,晒干。

黄粱米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和中,益气,利尿。治呕吐泄泻
①《别录》:"主益气,和中,止泄。"
②《日华子本草》:"去客风,治顽痹。"
③《纲目》:"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粥。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
①《别录》:"甘,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甘,性微凉.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经。"
附方:
治小儿面及身上生疮,如火烧:黄米一升,末,以蜜水和涂之。(《古今录验方》)
原形态:
梁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种。植物形态详"粟米"条。
来源:
为植物黄粱种仁
出处:
别录

“黄粱米” 相关论述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泻。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唐本注云∶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黄粱亦出青、冀州,此间不见有耳。
〔谨案〕
黄粱,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根黄。而陶注白粱云∶襄阳竹根者是。此乃黄粱,非白粱也。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
陶隐居云∶黄粱,出青、冀州,此间不见有尔。唐本注云∶黄粱,出蜀、汉,商、浙间亦种之。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诸粱,人号为竹根黄。而陶注白粱云∶襄阳竹根者是。此乃黄粱,非白粱也。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去客风,治顽痹
图经文具青粱米条下。
外台秘要∶小儿面身生疮如火烧。以一升末,蜜水和敷之,瘥为度。又方∶治霍乱烦燥。
以黄粱米粉半升,水一升半,和绞如白饮,顿服。糯米亦得。肘后方∶治霍乱吐下后,大渴多饮水一斗,煮取三升清澄,稍稍饮之。食医心镜∶主益气和中,止泄痢,去中等病。以作饮食之。兵部手集∶治孩子赤丹不止。土番黄米粉、鸡子白和衍义文已具青粱米条下。

味甘,平,无毒。主益气,和中,止泄。又治小儿面上霍乱吐下。日华子云∶去客风,治顽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