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叶

( Nán Shé Ténɡ Yè )

南蛇藤叶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疮疡疖肿疱疹湿疹跌打损伤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调敷。
性味:
苦;辛;平
归经:
肝经
各家论述: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化学成分:
山柰酚-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7-a-l-rhamnoside),山奈酚-3,7-二-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7-a-l-rhamnoside),山奈酚-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a-l-rhamnoside),槲皮素-3-β-d-葡萄糖-7-a-l-鼠李糖甙(quercetin 3-β-d-gluco-7-a-l-rhamnoside),槲皮素-3,7-二-a-l-鼠李糖甙(quercetin-3,7-a-l-rhamnoside)。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丘陵、山沟及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
原形态:
南蛇藤 落叶攀援灌木,高达3-8m。小枝圆柱形,灰褐色或暗揭色,有多数皮孔。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近圆形、宽倒卵形或长椭圆状倒卵形,长5-10cm,宽3-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偶为截形,边缘具钝锯齿。腋生短聚伞花序,有花5-7朵,花淡黄绿色,雌雄异株;花萼裂片5,卵形;花瓣5,卵状长椭圆形,长4-5mm;雌花具有5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近球形,柱头3裂;雄花的雄蕊稍长,雌蕊退化。蒴果球形,直径7-8mm。种子卵形至椭圆形,有红色肉质假种皮。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c.articulatus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收,晒干。
出处:
出自《中国药植志》

南蛇藤叶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中国药植志》:"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冲酒。外用:捣敷。
化学成分:
含5种黄酮甙: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7-二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8-葡萄糖-7-鼠李糖甙,槲皮素-3,7-二鼠李糖甙。
附方:
治蛇咬伤:鲜南蛇藤叶,捣烂,酌加雄黄、烧酒调匀,敷伤口周围。(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
卫矛科植物南蛇藤叶片
出处:
《中国药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