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菜子

( Bái Huā Cài Zǐ )

别名: 臭花菜籽 , 臭菜 , 臭花菜 , 羊角菜

白花菜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主风寒筋骨麻木;肩背酸痛;腰痛;腿寒;外伤瘀肿疼痛;骨结核痔疮漏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性味:
苦;辛;温;小毒
归经:
心;脾经
各家论述:
1.《纲目》:煎水,洗;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
2.《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化学成分:
白花菜种子含葡萄糖屈曲花素(glucoiberine),白花菜甙(glucocaparine),新葡萄糖芸薹素(neoglucoberassicin),葡萄糖芸薹素(glucobrassicin),醉蝶花素(cleomin)。尚含脂肪油17.6%-25.0%,主要脂肪酸是亚麻酸(linolenic acid)52.82%,棕榈酸(palmitic acid)18.41%,油酸(oleic acid)15.39%,硬脂酸(stearic acid)8.07%,花生酸(arachidic acid)1.96%%等。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直径1-1.5mm,厚约lmm,边缘有一深沟。表面棕色或棕黑色,粗糙不平,于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突起的细密网纹,网孔方形或多角形,排列较规则或呈同心环状。纵切面可见“u”字形弯曲的胚,胚根深棕色,子叶与胚根等长,淡棕色,胚乳包干胚外,淡黄色,油质。气无,味苦。以粒饱满,色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表皮细胞壁厚,呈乳头状突起或数个乳突连接成毛状,内含棕色色素,于横切面四周呈轮齿状;表皮下为色素层,细胞呈长条形,切向延长,略呈规则波状:其下方为1列石细胞,40-6μm,直径4-10μm;种皮内表皮为l-2列石细胞,切向延长排列,长60-80μm,直径12-16μm。胚乳及胚全为薄壁组织,内含脂肪油等物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海拔地区田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华北及其以南至台湾、广东、海南等地。
原形态:
白花菜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高约1m。常被腺毛。叶为3-7小叶的掌状复叶,叶柄长2-7cm,小叶柄长2-4mm;小叶倒卵状椭圆形、倒披针形或菱形,先端渐尖、急尖、钝形或圆形,基部楔形至渐狭延成小叶柄,边缘有细锯齿或有腺毛,中央小叶长l-5cm,宽8-16mm,侧生小叶依次减小。总状花序长15-30cm;苍片由3枚小叶组成;花梗长约1.5cm;萼片分离,披针形,椭圆形或卵形,长3-6mm,宽1-2mm,被腺毛;花瓣白色,少有淡黄或淡紫色,在花蕾时期不覆盖着雄蕊及雌蕊,连爪长10-27mm,瓣片近圆形或阔倒卵形,宽2-6mm;花盘稍肉质,雄蕊6,伸出花冠外;雌雄蕊柄长5-18mm;雌蕊柄在两性花中长4-10mm,在雄花中长1-2mm,或无辆;子房线柱形,花柱很短,柱头头状。果圆柱形,斜举,长3-8cm,中部直径3-4mm;种子扁球形,黑褐色,表面有横向皱纹或更常为具状小突起。花、果期约在7-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ome gynandra l.
采收和储藏:7-9月当角果黄白色略干,种子呈黑褐色时,分批采收,以防脱落。也可待角果全部熟后,割取全株,晒干脱粒。
出处:
出自《国药提要》。

白花菜子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痔疮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煎水洗患处。
性味:
苦、辛,温。有小毒
来源:
白花菜白花菜属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gynandropis gynandra (l.) briq.]的种子,其全草亦入药。秋季采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

白花菜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①《纲目》:"煎水,洗;捣烂,敷风湿痹痛;擂酒饮,止。"
②《安徽药材》:"散风去湿,活血止痛。"
用法用量:
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性味:
《纲目》:"苦辛,微毒。"
化学成分:
种子含挥发油,与芥子挥发油相似;并含有醉蝶花素。
另含脂肪油17.6~25%,其脂肪酸主要是亚麻酸(53.82%)、棕榈酸(18.41%)、油酸(15.89%),硬脂酸(8.07%)等。
性状:
干燥种子,呈扁圆形,极细小,直径o.5~1毫米,厚0.5毫米。外皮黑褐色或黑色,粗糙不平,有细密的蜂窝状麻纹,规则地排列成同心环状,边缘有一小缺口,种仁黄色,稍有油性。气微,味苦。以干燥、颗粒饱满、色黑、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河北。
来源:
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净杂质。
出处:
国药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