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鱼

( Qiānɡ Huó Yú )

别名: 雪血 , 秉氏鲵 , 杉木鱼

羌活鱼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行气止痛。主肝胃气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0-150g;或研末,2-3g。
性味:
味辛;咸;性平
归经:
肝;胃二经
用药禁忌: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气滞作痛者飞忌用。”
炮制:
1.羌活鱼,取原药材,除去灰屑及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2.酒羌活鱼,取净羌活鱼,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每羌活鱼100kg,用白酒10kg。
性状:
性状鉴别,全体皮肉皱缩,长12-15cm,头部口眼横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常明显可辨。头圆,尾扁,四肢多完整,脊部可见明显的脊柱骨棱,腹面皱缩。背部棕褐色,腹部黄棕色,气微腥。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高山溪中或林下阴湿处,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等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态:
山溪鲵,体形呈圆柱形而略扁,全长12-16cm。头部扁平,头顶较为平坦,头长、宽几相等。吻端圆阔;鼻孔近吻端;眼大,约为吻等长或略短;上、下颌3 细齿;舌大,长椭圆形。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尾长为全长之半或略长。周身皮肤光滑,常指、跖趾底部枯木逢春以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具棕色的角质爪状物。体侧有肋沟12条左右。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深色细点纹交织成麻斑。腹面色浅,麻斑少。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横缝;雌性的为一纵裂缝。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用酒碎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烘干,或鲜用。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羌活鱼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行气止痛。治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两;或研末。
性味:
辛咸,平,无毒
归经:
入肝、胃二经。
用药禁忌:
气滞作痛者忌服。
附方:
①治肝胃气痛羌活鱼、红叩、当归白芷延胡索川楝子。煎服。
②治脾弱面色萎黄羌活鱼黄芪党参茯苓陈皮红枣当归。煎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炮制:
微火炕焦,研末用。
性状:
干燥的羌活鱼,全身皮肉皱缩,呈干枯状,长12~15厘米。头部口眼模糊不清,四肢枯瘦,趾尚明显可辨。尾部侧扁,背部棕褐色或枯棕色,腹部显黄棕色。气腥臭。以条大、肥实、身干、无霉蛀者为佳。
生境分布:
生活于高山的溪水中或林下阴湿处。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及小鱼等为食。分布四川高山地区。产四川
原形态:
体呈圆柱形而略扁,长12~16厘米,最大者可达20厘米。皮肤光滑,体色一般为橄榄绿色,背面有绿色细点纹交织而成的麻斑;腹面色较浅,麻斑少。头部略扁平,长稍超过宽;吻端圆阔,鼻孔近于吻端;眼大,突出,有眼睑,约与吻等长或略短;上下颌有细齿,锄骨齿短,2行,在内鼻孔内侧斜置或平置,分离很远;唇褶发达,位于眼后方。躯干两侧各有肋沟12条左右;四肢的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第2、3指几等长,第4指略长于第1指;趾4,其序为3、4、2、1;掌指、跖趾底部覆有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具黑色的角质爪状物。尾前端略成圆柱状,逐渐成侧扁;尾很大,约为全长的1/2或稍长。雄性肛孔小而略成一短横缝,雌性的为一纵裂缝。
来源:
为小鲵科动物山溪鲵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洗净晒干或以微火炕干。
出处:
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