藨草
别名: 野荸荠 , 野荸蔼 , 光棍子 , 光棍草
藨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藨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开胃消食;清热利湿。主饮食积滞;胃纳不佳;呃逆饱胀;热淋;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 |
性味: |
味甘;微苦;性平 |
归经: |
脾;胃;膀胱经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具有健胃的功效。用于食积气滞、呃逆饱胀。孕妇及体虚者勿用。 |
用药禁忌: |
孕妇及体虚无积滞者慎服。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溪塘边、沼泽地及低洼潮湿处。 资源分布:除广东、海南外,各地均有分布。 |
原形态: |
藨草,多年生草本,高20-100cm。匍匐根茎细长。秆散生,三棱形,较粗壮,近基部有2-3个叶鞘,先端叶鞘有叶片。叶片扁平,长1-5cm,宽1.5-2mm。苞片1,为秆的延长,三棱形、长1.5-6cm。矛伞花花序假侧生,有1-8个簇生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3-4mm,膜质,黄棕色,具1脉,边缘疏生缘毛,先端微凹或圆形;下位刚毛3-5条,有倒刺,与小坚果近等长;雄蕊3,花药线形;花柱短,柱头2,细长。小坚果卵形,长2-3mm,平凸状,熟时黑褐色,平滑,具光泽。花、果期6-10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莎草植物藨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irpus triqueter (l.)palla[scirpus tripueter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
出处: |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11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