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茯苓
( Bái Tǔ Fú Línɡ )
别名: 白萆薢 , 白土苓 , 土茯苓 , 铁架子土茯苓 , 九牛力 , 千斤力 , 土萆薢
白土茯苓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小便淋涩;白浊;带下;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 |
性味: |
甘;淡;平 |
化学成分: |
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i),棕榈酸(palmaitic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等。 |
性状: |
1.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0-30cm,直径5-8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坚硬的须根残基,断面周围白色,中心黄色,粉性饮片厚l-3cm;切面稍粗糙,亦有小亮点,质软,味淡。 2.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多脱落,下皮细胞3-5列,黄棕色,排列紧密,壁较厚,可见壁孔。皮层散有粘液细胞,内含针晶束。维管束散在,多为周木型,木质有数个直径近似的导管。 3.理化鉴别:参见“土茯苓”条。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800m的山坡密林中或路边杂木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肖菝葜 攀援灌木。无毛,小枝有钝棱。叶互生;叶柄长l-3cm,在下部1/3-1/4处有卷须和狭鞘;叶纸质,卵状被针形或心形,长6-20cm,宽2.5-12cm,先端渐尖或短渐尖,有短尖头,基部多少心形;主脉5-7条,小脉网状。伞形花序生于叶腋,或生于褐色的苞片内;总花便扁,长1-3cm;花序托球形;花梗纤细,长2-7mm,雄花花被筒长圆形或倒卵形,长3.5-4.5mm,顶端有3枚钝齿,雄蕊3枚,长约为花被的2/3,花药长为花丝的1/2强;雌花花被简卵形,长2.5-3mm,具3枚退化雄蕊,子房卵形,柱头3裂。浆果卵圆形。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肖菝葜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 采收和储藏: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芦茎,洗净,切片,晒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