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
( dingningshuansai )
别名: 耵耳
中医
简介: |
本病是以耳道闭塞感及听力减退,耳内有耵聍堵塞等为主要表现的外耳疾病。 |
病因: |
本病的发生多因风热邪毒入侵,致耵聍分泌增多,与尘垢互结成核,堵塞耳道;或脾经湿热上干于耳,致耵聍分泌呈糊状如稠油,粘滞难以排除,阻塞耳道;或控耳不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部,积聚日久成核;或耳道狭窄,耵聍排出受阻,堵塞耳道而成。 |
诊断: |
耵聍堵塞耳道 证候:可有耳内胀闷疼痛不适,或有耳鸣、耳闭、耳聋。检查可见黑褐色或硬或软如稀糊状的耵聍。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检查见耳道有耵聍且伴有耳部症状为辨证要点。②病机:耵聍压迫耳道肌肤,致气血不畅,故耳内胀闷疼痛不适。耵聍结聊成核成团,压迫耳膜、堵闭耳道,清窍不利,故有耳鸣、耳闭、耳聋诸症。 |
治疗: |
一、外治方法 1.取出或冲洗出耵聍,若耵聍坚硬者,应先滴药软化后再取耵聍。 2.取出耵聍后,如见耳道潮红,或有糜烂、渗血者,可参照外耳道炎条中的各种外治法治疗。 二、辩证选方 1.耵聍堵塞耳道取出耵聍后,见耳道肌肤红肿糜烂者,可配合中药内服。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栀子清肝汤(《外科正宗》)。栀子10g,川芎10g,当归10g,柴胡10g,白芍12g,丹皮10g,煅石膏20g,牛蒡子1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6g。 2.油耳 耵聍质稀如稠油如枣泥者,俗称油耳,多反复发生,可参照如下治疗。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化浊。 方药: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滑石15g,茵陈6g,黄芩6g,石菖蒲10g,木通10g,连翘1og,薄荷6g,白豆蔻10g,茯苓10g,白术10g,藿香10g,苍术10g。 |
西医
简介: |
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物积聚过多,阻塞耳道,造成听力减退和局部不适的现象。 |
病因: |
耵聍栓塞是耳科门诊常见病,常具一定种族性和家族性。大汗腺分泌旺盛者,常易形成耵聍栓塞。其病因为:①外耳道皮肤的慢性炎症刺激使耵聍腺分泌增加。②外耳道狭窄、畸形、瘢痕等影响耵聍排出。③异物进入外耳道形成核心。④老年人肌肉松驰、颞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使耵聍徘出受限。⑤不正当的挖耳,经常将耵聍块推入耳道深部。 |
发病机理: |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耵聍腺是大汗腺的变种。耵聍(俗称耳屎或耳垢)是由皮脂、耵聍腺分泌物以及外耳道皮肤脱落的角蛋白的碎屑混合而成,正常耵聍分泌具有保护外耳道及防止异物进入的作用,常随颞下颌关节的运动而脱落。某些原因可使耵聍分泌过多,排出受阻,聚集成团块,阻塞外耳道,而发生耵聍栓塞。 |
诊断标准: |
1.耳道内大块耵聍栓塞。 2.伴有耳内闷塞感、不适感、听觉减退等。 |
诊断依据: |
1、症状:耳闷、听力减退;或外耳道进水后出现耳痛及听力下降明显加重。偶有眩晕、耳鸣、反射性咳嗽。2、检查:外耳道可见棕色或黑色团块,不与外耳道皮肤粘连。取出后见外耳道皮肤正常或皮肤充血。3、听力检查常有传导性耳聋存在。 |
体征: |
因耵聍块的大小及位置不同而症状有异。未完全阻塞外耳道且耵聍块不接触鼓膜者,常无自觉症状。完全阻塞外耳道者,可出现耳闷、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鼓膜,听力减退尤重,甚至发生眩晕或耳鸣。若压迫外耳道后壁,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可出现反射性咳嗽。当外耳道进入水时,因耵聍中角质蛋白具有吸水性,耵聍遇水膨胀,病人可突然出现耳痛或耳聋加重,或引起外耳道皮肤肿胀、疼痛,甚至流脓。 |
体检: |
见外耳道有棕色或棕黑色团块,质硬如石或软如蜡、枣泥样。耵聍栓塞与外耳道常无缝隙,若外耳道继发感染,则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及流脓。外耳道脓液可使耵聍栓软化成酱渣样物。听力检查常有传导性耳聋存在。取出后无外耳道扩大。 |
鉴别诊断: |
本病应与外耳道胆脂瘤相鉴别。典型的外耳道胆脂瘤有葱皮样胆脂瘤上皮存在,与外耳道皮肤紧密相连,取时极痛。胆脂瘤与外耳道上皮界限不清,常有骨性外耳道扩大;两者亦可同时存在。有人认为外耳道胆脂瘤是由剥落的角化上皮及耵聍重叠团聚在外耳道内所形成。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取出耵聍,耳症消除。 |
治疗: |
耵聍取出可采取以下方法: 1.耵聍钩取法:若耵聍较硬,尚未完全嵌顿时,循其与外耳道壁的缝隙轻轻插入耵聍钩,当钩已越过耵聍栓塞外缘后,转动90°,钩住耵聍,轻轻向外拖,可一次取出。较软的耵聍栓塞,即使完全嵌顿,只要患者配合也可钩出。向不同的方位反复拨动耵聍后,使其与外耳道壁松动脱离,再慢慢钩取,可一次或分次取出,患者痛苦小。 2.外耳道冲洗法:对大而坚硬、完全嵌顿于外耳道的耵聍,或不配合的小儿,可在取出前用3%~5%碳酸氢钠溶液、4%硼酸甘油、液体石蜡等滴耳,每日3~5次,2~3日后再冲洗取出。亦可用耵聍溶解剂--浓三乙醇胺多肽油酸盐滴入后30min再冲洗。冲洗时用耳冲洗器或50ml注射器,头部接一段橡胶管,吸入37℃左右生理盐水,向外耳道后上壁方向冲洗,借水回流之力将耵聍冲出。冲洗时应注意①灌洗方向不能针对耵聍,力量适中,以防损伤鼓膜。②原有鼓膜穿孔的,在冲净后应使用消毒棉签将耳道内水液拭干,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③灌洗用水的温度应接近体温,过冷过热的水温会引起迷路反应,发生眩晕、恶心、呕吐。 3.抽吸法:对外耳道狭窄或外耳道感染肿胀者,及软耵聍或坚硬而大的耵聍栓经药液软化后可采用抽吸法去除。应用吸引器接吸引管后反复吸取,同时用双氧水清理,直至完全吸出。耵聍栓塞取出后用无菌棉签擦干外耳道,检查外耳道皮肤及鼓膜有无损伤。若有外耳道皮肤损伤可涂抗生素软膏,并保持局部干燥、卫生。感染严重者应全身应用抗生素。耵聍栓塞的取出多在无麻下进行。对感染严重或极度恐惧者,应全麻取出。 |
“耵聍栓塞” 相关论述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淡黄色粘稠液体,称耵聍。有的耵聍状如粘液,俗称“油耳“。正常情况下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impacted cerumen)。
【病因】
耵聍腺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如外耳道狭窄、异物存留,骨疣等。
【临床表现】
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遇水后耵聍膨胀,完全阻塞外耳道,使听力减退。还可刺激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若压迫刺激鼓膜,可致耳鸣,偶有因压迫中耳引起眩晕者。检查可见棕黑色或黄褐色块状物堵塞外耳道内。
【治疗】
用耳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团块。若大而硬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或1~3%酚甘油,每日滴4~6次,待软化后可用上述器械取出或用冲洗法清除。已有外耳道炎者,应先控制炎症,再取耵聍。
外耳道冲洗法:病人或助手手扶弯盘放于耳垂下,拉直外耳道,用20~50毫升注射器接钝粗针头或用特制外耳道冲洗器,吸温冲洗液,将冲洗器头放入外耳道内靠近后上壁,逐渐轻轻加压冲洗,使水流冲向外耳道后上壁,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冲出(图8-1)。冲洗完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
[imgz]erbiyanhouwaikexue183.jpg[alt]外耳道冲洗法[/alt][/img]
图8-1 外耳道冲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