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性出血
( sunshangxingchuxue )
西医
简介: |
损伤性出血是指因意外或手术所致的损伤引起的严重出血,可影响全身多脏器功能,甚至威胁病人生命。 |
诊断依据: |
根据出血的来源、出血发生的时间、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结合全身和局部表现可明确诊断。 |
体征: |
一、症状与体征 (一)全身表现 全身表现因出血量及出血速度而有所不同。大出血早期,病人可有眩晕或眼花、面色苍白、脉搏增快等。当出血持续时,病人可发生虚脱,皮肤粘膜极为苍白,并出冷汗、虚弱无力、躁动、恐慌。口渴、耳鸣等,最后可有视觉障碍、四肢痉挛、大小便失禁、昏迷以至死亡。最明显的体征为脉搏快而弱,最后可以完全不能触到。动脉压是估计出血量的一个参考指标,当收缩压降至13.3kpa (100mmhg)以下时,血容量的损失在30%或更多。由于缺氧,故呼吸急促,临终前可发生呼吸衰竭。体温一般低于正常,但某些内出血,由于血液被吸收,也可有体温升高现象。 (二)局部表现 局部表现有血自伤口流出。如表皮未破裂,可形成局部血肿,见局部肿胀、疼痛和压痛,表面皮肤可呈青紫色。在头皮血肿时,中心可有波动。动脉出血所形成的血肿可出现搏动、震颤或杂音,之后可形成假性动脉瘤。在肢体内发生的大动脉断裂或大血肿,可使肢体远侧因急性缺血而发生坏疽。不同体腔发生的出血有其特殊的局部症状和体征,详见有关疾病。 |
尿: |
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及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多。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
治疗: |
一、自然止血由于身体凝血机制的作用,出血可以自然停止。毛细血管和较小血管的出血,自行停止后往往可以达到永久性止血的目的。但对于大血管的出血则不可靠,多须用人工方法止血。 二、全身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极为重要,可给予强镇静剂。注意保暖,备好静脉输注通路,必要时给予吸氧。 2.输血:对小量出血,不需输血,但预计将会有更多出血发生时,应做好输血准备。对中量和大量输血,则必须及时和尽早根据估计的出血量予以输血。必要时加压输入,以便在短时间内恢复血容量。 三、局部处理 1.暂时止血:为了挽救病人生命,急救止血必须立即进行。急救止血的原则是压迫出血的血管或堵塞出血的破口,并须根据不同解剖部位选择止血方法。 (1)手指压迫法: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止血方法,但不能持久。压迫位置可在伤口近侧的动脉干或直接压迫伤口出血处。前一种位置适宜在未得到其它有效止血之前用以减少出血量,也适用于止血手术当时或换用止血带止血时。后一种位置适用于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处大血管的出血,暂时将血止住,以便立即送至手术室进行彻底止血,但此法易引起伤口感染。 (2)加压包扎法:用敷料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缠紧,这是急救时最常用的止血法。适用于静脉或中等动脉出血。 (3)填塞法:将纱布或可吸收的明胶海绵等止血剂填塞在伤口内,再用加压绷带固定。填入的纱布(不能吸收的)应在2~3天内取出。用这种敷料填塞止血,容易带入感染和加重伤口组织的损伤,故非万不得已时不宜使用。此外对于颈部大血管的止血亦可采用填塞法,填塞后将伤口边缘皮肤缝合。 (4)止血带止血法:是四肢大出血急救时较简单而有效的止血法。主要缺点是完全阻断了肢体的血液循环,可增加肢体的感染率和坏死率,因而除非迫不得已时,不应轻易使用。 2.彻底止血:急救止血之后,须争取时间尽早彻底止血,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下述方法: (1)血管结扎:是以往常用的止血方法。即用止血钳夹住血管的出血端,然后用丝线结扎。必须充分暴露损伤血管的远近两端,同时予以结扎。 (2)血管修补或修复术:由于近年血管外科的发展,大动脉损伤的治疗越来越多采用血管破口缝合、对端吻合或血管移植的方法,不仅达到止血的目的,而且恢复了血流,可以避免因结扎而引起的缺血和坏死。单纯肢体静脉损伤出血,一般没有修复的必要。 (3)其它止血法:如电灼法,多用于表浅的小血管出血;银夹用于颅脑手术的止血;骨蜡用于骨断端的止血;止血海绵用于实质器官和深部位的出血。 3.继发性出血的治疗:继发性出血的严重性在于外伤后病人已丧失了大量血液,或由于严重感染病人的一般状况已经不佳,继发性出血的失血量即使不多,亦难耐受。继发性出血发生后应当机立断施行急救止血,如为较大血管出血,尽早使用手术止血,不应拖延手术止血而期望出血自行停止。如在化脓性伤口内用填塞法止血,只能收到一时的效果,而伤口感染由于引流不良,必将更趋恶化,甚至发生严重的厌氧菌感染,故仍应尽早施行手术止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