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吸虫病

( pianxichongbing )

西医

简介:
片吸虫病是由片吸虫(肝片吸虫与大片吸虫)偶然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视感染虫数和寄生部位而不同。
病因:
肝片吸虫成虫长椭圆形,呈树叶状,暗红色,是寄生人体的大型吸虫之一。雌雄同体。其虫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发育,气温适宜,2周左右可孵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内;经胞蚴、母雷蚴、子雷蚴等繁殖阶段而发育为许多尾蚴,尾蚴附于水生植物表面,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主要是羊与牛,偶可为人)吞食后,在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幼虫破囊而出,穿肠壁至腹腔,称为童虫,童虫一般从腹腔穿过肝包膜经肝实质钻入肝内胆管中,发育为成虫,亦可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侵犯其他器官或组织,成虫在肝内产卵,虫卵随胆汁肠道排出体外。
地区: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中国已有15例人体肝片吸虫病的报告,病例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江西、湖北、贵州、甘肃等省、自治区。大片吸虫病仅见于非洲、夏威夷、日本等地,致病情况与防治同肝片吸虫。
发病机理:
人因偶然的机会误食附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被水生植物污染的食物及生水;或生食、半生食羊和牛等终宿主的内脏(特别是肝脏)将童虫吞入而感染。
病理生理:
肝片吸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一是虫体的直接机械性损伤,如因吸入人体组织并到处钻动以及虫体表皮棘刺引起的损伤,二是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刺激反应。肝片吸虫在人体内除寄生于肝胆管外,异位寄生可见于肝、脾、腹壁、脑、眼眶等,由于童虫钻动,可形成中心有虫体的嗜酸性脓肿。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使胆管上皮脱落、溃破或增生,有时虫体由胆管溃破处钻到肝实质,造成肝组织坏死,形成肝脓肿脓肿如穿破肝包膜可引起腹膜炎,出现脓血性腹水。童虫异位寄生其他器官时,引起相应器官的病变和症状,如肺脓肿、血性胸水、气胸、皮下肿块、脑脓肿等。
诊断依据:
凡有误食水生植物污染的食物或生水史和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考虑本病。确诊依据自粪便或十二指肠液中检出肝片吸虫虫卵。但应注意到感染后3—4个月始可查见虫卵;异位寄生可找不到虫卵;在形态上需与姜片虫卵及棘口吸虫卵相鉴别。用肝片吸虫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酶联吸附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等,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病史:
片吸虫病潜伏期3—4个月。
体征:
一般患者症状隐匿,临床表现视感染虫数和寄生部位而不同,局部可出现受累器官的相应症状:如肝区疼痛、腹痛胸痛等,全身反应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不规则发热荨麻疹等。严重感染及伴有异位寄生者可发生脓肿肺脓肿腹膜炎气胸、脑脓肿而出现高热、昏迷、消瘦、衰竭及其他相应症状,甚至死亡。
治疗:
本病治疗以硫氯酚(硫双二氯酚)为首选,剂量每日50mg/kg,分3次口服,隔日给药,15—20d为一疗程,吡喹酮亦可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