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蒟
( Jiǎ Jǔ )
别名: 蛤蒟 , 不拨子 , 木柄蒌 , 荜拨子 , 钻骨风 , 臭蒌 , 蛤药 , 酿苦瓜 , 封口好 , 毕拨子 , 假荖 , 蛤荖 , 假蒌 , 猪拨菜 , 蛤蒌 , 山蒌 , 大柄蒌 , 马蹄蒌 , 荜拨 , 巴岩香
假蒟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活络;消肿。主风寒咳喘;风湿痹痛;脘腹胀满;泄泻痢疾;产后脚肿;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
性味: |
苦;性温 |
归经: |
心;肺;脾;大肠经 |
各家论述: |
1.《生草药性备要》:治牙痛,洗烂脚。 2.《本草求原》:洗痔疮。 3.《岭南采药录》:和鸡卵煮食之,能疗疟疾。凡患血箭疮,捣敷之。理脚气症,水煎内服外洗。 4.《野生药植图说》:煎水洗涤溃疡、恶疮。 |
化学成分: |
叶含a-和y-细辛脑(asarone),细辛醚(asaricini),1-烯丙基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苯(1-allyl-2,6-eimethoxy-3,4-methylenedioxybenzene),氢化桂皮酸(hydrocinnam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附方: |
治龋齿痛:假姜根五钱。水煎含漱。(《广西中草药》) |
性状: |
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稍弯曲,表面有细纵棱,节上有不定根。叶多皱缩,展平后阔卵形或近圆形,长6-14cm,宽5-13cm,基部浅心形,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有细腺点,叶脉于叶背明显突出,7条,脉上有极细的粉状短柔毛,最上1对叶脉离基从中脉发出;叶柄长2-5cm,叶鞘长度约为叶柄之半。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气香,味辛辣。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密林中或村旁湿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西藏南部等地。 |
原形态: |
假蒟 多年生葡匐草本,揉之有香气。茎节膨大,常生不定根。叶互生,近膜质,吸腺点,下部的叶阔卵形或近圆形,长7-14cm,宽6-13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叶脉7条;上部的叶小,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柄长1-5cm。花单性,雌雄异株,无花被;穗状花序;雄花序长1.5-2cm,直径2-3mm,苞片扁圆形,直径0.5-0.6mm,雄蕊2枚;雌花序长6-8mm,果期延长达2.5cm;苞片稍大,柱头3-5。浆果近球形,具角棱,直径2.5-3cm,下部嵌生于序轴中。花期夏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假蒟的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per sarmentosum rox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耳恭听净,鲜用或阴干。 |
出处: |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
假蒟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治疟疾,脚气,牙痛,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牙痛,洗烂脚。" ②《本草求原》:"洗痔疮。" ③《岭南采药录》:"和鸡卵煮食之,能疗疟疾。凡患血箭疮,捣敷之。理脚气症,水煎内服外洗。" ④《野生药植图说》:"煎水洗涤溃疡、恶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鲜用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
附方: |
治龋齿痛:假蒌根五钱。水煎含漱。(《广西中草药》) |
生境分布: |
生园林或树林中半阴处。分布我国南部。 |
原形态: |
秃净灌木或亚灌木。茎基部匍匐状,上部直立或攀援,节膨大。叶互生,近膜质,阔卵形或近圆形,长约7~12厘米,宽约5~10厘米,先端短尖,基部近截形或浅心形,全缘;绿色;主脉5~7条,细脉网状;叶柄长1~3厘米。花小,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于茎端叶腋间抽出,雄花序长约2.5厘米,雌花序长6~8毫米;花序柄长1~2.5厘米;苞片盾状,与中轴合生,直径约6毫米;无花被,花柱3~5枚,最初不大凸起,最后外弯。浆果密集成桑椹状,青色。花期秋季。果期秋、冬季。 |
来源: |
为胡椒种植物假蒟的根。 |
出处: |
《生草药性备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