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狼毒
( Dà Lánɡ Dú )
别名: 五朵下西山 , 隔山堆 , 金丝矮陀陀 , 格枝糯 , 乌吐 , 五虎下西山 , 矮红
大狼毒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
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用于水肿,肝硬化腹水;外用治创伤出血,淋巴结结核,跌打淤血肿痛,皮肤搔痒,癣疥。 |
用法用量: |
干粉1~3分,研末撒患处或煎水外洗。 |
性味: |
辛、苦,温。有毒。 |
毒性: |
本品大毒。内服极慎重。中毒后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烦躁、血压下降;重者眩晕、行步不稳、痉挛。急救方法:(一)洗胃、给镇静剂和输液;(二)甘草、干姜各3钱,绿豆5钱,水煎服。 |
用药禁忌: |
采挖时避免汁液沾染皮肤,否则容易产生过敏反应。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
炮制: |
用醋炒至黄褐色。 |
来源: |
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以根入药。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洗净石灰,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
大狼毒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化瘀止血;杀虫止痒。主创伤出血;跌打肿痛;瘰疬;疥癣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煎水洗。 |
性味: |
味苦;性温;大毒 |
归经: |
心;肺经 |
各家论述: |
《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冶外伤出血。 |
用药禁忌: |
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
化学成分: |
大狼毒根中含没食子酸,2,5-二羟基苯乙酮(2,5-dihydroxyacetophenone),3,3’-二-o-甲基并没食子酸-4’-βd-木糖甙(3,3'-o-methylellagic acid-4'-β-d-xyloside),巨大戟萜醇-3,4,5-三羟基-20-棕榈酸酯(ingenol-3,4,5-trihydroxy-20-hex-adecanoate),3,3'-o-甲基并没食子酸(3,3'-di-o-methylel-lagic acid),a’-(18β,3a)-新四膜虫萜-22(29)-烯-3β-醇 [a’-(18β,3a)-neogammacer-22(29)-en-3β-ol],岩大戟内酯e(jolkino-lide 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岩大戟内酯b。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原野、山坡路旁或向陧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大狼毒 多年生草本,高35-55cm。全株含白色乳汁。根圆锥状或圆柱状,直径1-3cm,外皮淡褐色,无侧根或有少数侧根。茎簇生或单一,圆柱形,绿白色,红色或下部绿白而上部有紫红晕,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椭圆状长圆形、披针形至长卵形,长2-5.8cm,宽0.7-1.9cm,先端短尖而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有时带红晕。花浅黄色,花序顶生或近顶腋生;顶生花序具5-9枚花梗排列成伞形,基部具5-9枚叶状苞片,成两轮;腋生花梗单一,花梗顶端着生一杯状花序或再作2-4伞状分枝;总苞淡绿黄色,具纵棱,先端5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外侧腺体4-5枚,长圆形,橘红色或杏黄色,内面具白丝毛;雄花多数,通常1-3雄蕊伸出腺体之上,花丝顶端分叉成2个花药;中间雌花1朵,花梗较花丝长,伸出总苞外,子房近球形,密被刺毛,花柱3枚,柱头2叉。蒴果三棱状球形,具小疣状突起及红色刺毛;种子卵形,赭红色,长约5mm,一端具明显白色种阜。花期夏季。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
出处: |
出自《滇南本草》;《滇南本草》:白、绿杆有效,紫杆无效。 |
大狼毒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泻下逐水,外用止血、止痒。 |
化学成分: |
含大戟树脂、生物碱及皂甙等。 |
性状: |
根长圆柱状,圆锥状至纺锤状,直径1~8cm,外皮黄褐色,具纵皱纹。粉质,断面黄白色,具凸凹相间的同心环纹。性温,味辛、苦;有大毒。 |
生境分布: |
生于高山岩石缝中或山坡草地。主产云南。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块状或圆锥状,外皮褐色,内面黄白色。茎直立,紫棕色。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窄椭圆形或长方披针形,长1.5~6cm,宽8~15mm。花序顶生及腋生,1~3回三出分枝,分枝处通常有3片叶状卵圆形苞片,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花浅黄色,腺体棕红色,扁宽椭圆形,蒴果卵圆形,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 mazz.的根。秋冬挖根,洗净泥土,放入淘米水中浸泡3日取出,再放入石灰水中浸泡3日,取出,置锅内煮2小时,取出,切片晒干。 |
大狼毒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云南中草药》:"止血,消炎,消肿。治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 |
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
性味: |
苦辛,温,有毒。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苦麻,有大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温,剧毒。" |
附方: |
治疥癞疮。大狼毒、花椒,为细末,香油或猪油调搽。避风。(《滇南本草》)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云南等地。 |
原形态: |
大狼毒,又名:五虎下西山、搜山虎。 多年生草木,高达50厘米,折断有白色乳汁。根圆柱形,不分枝,外皮黑褐色;内面黄白色。单叶互生;长圆形,长4.5~6.5厘米,宽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无柄。花常6~8朵生于茎顶或单生于叶腋;淡黄色。蒴果圆球形,直径约1.3厘米,外有软刺,成熟时3室开裂。花期夏季。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大狼毒的根。秋季采挖,洗净,切片,晒干,研粉。 |
出处: |
《滇南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