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

( Hù Zǐ )

别名: 净街槌 , 葫芦 , 龙密瓜 , 天瓜 , 甘瓠 , 甜瓠 , 净街棰 , 龙蜜瓜 , 天瓜) , 长瓠 , 扁蒲

瓠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清热;止渴;除烦。主水肿腹胀烦热口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60-120g;或烧顾性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
味甘;性平
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
2.《唐本草》:通利水道,止渴消热。
3. 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大肠,润泽肌肤
用药禁忌:
千金·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药理作用:
人服用煮熟的果实后20-40min可引起呕吐,9h后发生包性胃痛和腹泻,18h后恢复。分析结果提示与瓠子果实中葫芦苦素d含量高有关[1]。
化学成分:
果实含葫芦苦素(cucurbitacin)d[1].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叶互生;叶柄长达20cm,被毛;顶端有2腺体;卷须纤细,上部分2歧;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5cm,不分裂或稍浅裂,边缘小齿。花单性,雌雄同株;花白色。雄花花萼筒漏斗状,裂片披针形,花冠裂片皱波状;雄蕊3,花室折曲;雌花花萼和花冠似雄花;子房圆柱状,密被粘质长柔毛。果实粗细均匀而呈圆柱状,稍弯曲,长60-80cm,绿白色,果肉白色。花期7-8月,果实8-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瓠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hispida (thunb.) hara [cucubita hispid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出处:
1.《唐本草》:瓠味皆甜,时有苦者而似越瓜,长者尺余,头尾相似。与甜瓠蒌体性相类,啖之俱胜冬瓜
2.《群芳谱》:瓠子,江南名扁蒲。就地蔓生,处处有之。苗、叶、花俱如葫芦,结子长一、二尺,夏熟。亦有短者,粗如人肘,中有瓤,两头相似。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啖,夏月为日常食用,至秋则尽,不堪久留。

瓠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利水,清热,止渴,除烦。治水肿腹胀烦热口渴,毒。
①《千金·食治》:"主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
②《唐本草》:"通利水道,止渴消热。"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主利大肠,润泽肌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2~4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
甘,寒。
①《千金·食治》:"味甘,平,滑,无毒。"
②《唐本草》:"甘,冷,无毒。"
③《日华子本草》:"微毒。"
用药禁忌:
千金·食治》:"扁鹊云,患脚气虚胀者,不得食之。"
附方:
①治小儿初生周身无皮:用瓠烧灰,调油搽之。
②治左瘫右痪瓠子烧灰,酒下。
③治痰火腿脚疼痛:瓠子烤热包之。
④治诸脓血流溃,杨梅结毒横痃鱼口瓠子用荞面包好,以火烧焦,去面为末,服之。(选方出《滇南本草》)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软毛;卷须有分枝。叶互生,叶片心状卵圆形至肾状卵圆形,长10~40厘米,宽与长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浅裂,先端短尖或钝圆,边缘具短齿,基部心形;叶柄长5~30厘米,顶端具腺齿2枚。花单生,夕开早萎;雄花具长柄,较叶柄为长;雌花柄较短。花萼长2~3厘米,萼漏斗状,5裂,裂齿狭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广卵形或倒卵形,长3~4厘米,宽2~3厘米,边缘皱曲。雄花雄蕊3枚,花药结合,一药具1室,另二药各具2室;雌花子房椭圆形,有绒毛,花柱短,柱头3枚,各2裂。果实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圆棒形,嫩时略柔软,绿色,老熟后,外皮变硬,呈白色或黄色。种子多数,白色,倒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月。果期7月。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瓠子果实。夏季采收。
出处:
唐本草

“瓠子” 相关论述


(一)上主治消渴。患恶疮,患香港脚虚肿者,不得食之,加甚。〔卷·嘉〕
(二)案经∶治热风,及服丹石人始可食之。除此,一切人不可食也。患冷气人食之,加甚。又发痼疾。〔卷·嘉〕

瓠子(图缺),一名龙蜜瓜、一名天瓜。味甘,寒。处处皆有。治小儿初生,周身无皮,用瓠子烧灰调菜油搽之,神效;又治左瘫右痪,烧灰,酒下;又治痰火腿脚疼痛,烤热包之,即愈;又治诸脓血流溃,杨梅结毒,横 、鱼口,用荞面包好,以火烧焦,去面为末,服之。作菜不可多食,多则腹痛心寒呕吐。叶,治风癫作狂。根,治痘疮倒靥
子,煎汤治哑瘴、棒疮跌打,搽之神效。与生姜同服,治咽喉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