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薴

( Qí Nínɡ )

别名: 臭苏 , 青白苏

荠薴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水消肿;和胃制酸。主腹水水肿泄泻;胃酸过多;虫积腹痛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胃;大肠经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除蚁瘘,捼碎敷之。亦主冷气泄痢;可为生菜,除胃间酸水。
2.《现代实用中药》:为驱虫剂。
化学成分:
茎叶含油率为0.3%-0.5%,主要是百里香酚(thymol),香荆芥酚(carvacrol),水芹烯(phellandrene0和百里香醌(thymoquinone)。全草含油率为0.11%-0.17%,其主要成分为左旋甜没药烯(bisabolene),α-丁香烯(a-caryophyll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
性状:
性状鉴别,茎呈方柱形,长20-50cm,近无毛,质脆。叶卷曲皱缩,展平后呈卵形、阔卵形或菱状卵形,长1-3cm,宽1-2.5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演唱肯穗状花序花多皱缩成团,花冠黄白色。小坚果卵圆形。气特异清香。味辛、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边草地、路旁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
原形态:
荠薴,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四棱形,被倒生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 5-15mm;叶片卵形或卵状菱形,长1-3cm,宽1-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锯齿。轮伞花序2花,在主茎及侧枝上组成顶生的假总状花序,长3-7cm,其上的花朵排列不甚紧密,花序中轴节上具白色花序,长3-7cm,其上的化朵排列不甚紧密,花序中轴节上具白色短毛,小花梗长2-3mm;苞片披针形,比小花梗长;花萼钟形,长约3mm,外面被短柔毛,并具腺点,上唇3齿,中齿较短;花冠唇形,长约4mm,白色,上唇短,先端微缺,下唇3裂;雄蕊4,后对能育,花药2室,不育雄蕊的药室明显;子房4裂,花柱基生,柱头2裂。小坚果近球形,具疏网纹。花期7-8月,果期8-11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荠薴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sla grosseserrata maxim.[orthodon groswsweserratum (maxim.)kudo]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全草,晒干。
出处:
出自《唐本草》。
1.《本草图经》:陈藏器荠薴自是一物,非水苏。水苏叶有雁齿,气香而辛,荠薴叶上有毛,稍长,气臭。
2.《纲目》:荠薴处处平地有之。叶似野苏而稍长,有毛,气臭,山人茹之,味不甚佳。《日华子》释水苏云,一名臭苏,一名青白苏,正此草也,误作水苏耳。其形似水苏而臭,似白苏而青,故有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