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
( Wān Dòu )
别名: 豍豆 , 寒豆 , 毕豆 , 雪豆
豌豆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和中下气,利小便,解疮毒。治霍乱转筋,脚气,痈肿。 ①《绍兴校定证类本草》:"主调颗营卫,益中平气。" ②《日用本草》:"煮食下乳汁。" ③《纲目》:"研末涂痈肿、痘疮。" ④《本草从新》:"理脾胃。" ⑤《医林纂要》:"利小便。" ⑥《随息居饮食谱》:"煮食,和中生津,止渴下气,通乳消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 |
性味: |
甘,平。 ①《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寒,滑。" |
归经: |
《本草经疏》:"入睥、胃。"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植物凝集素、止杈素及赤霉素a20。未成熟种子含4-氯吲哚基-3-乙酰-l-天门冬氨酸甲酯。豆荚含赤霉素a20。 |
附方: |
①治霍乱,吐利转筋,心膈烦闷:豌豆三合,香葇三两。上药,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为三服,温温服之,如人行五里再服。(《圣惠方》) ②治脚气擅肩喘:豌豆二升,用水五斗,葱白十茎,擗碎,椒三分,煮取汤二斗,倾入两瓷瓮,以脚各安在一瓮中浸,遣人从膝上淋洗百遍。(《圣济总录》豌豆汤淋渫方) |
生境分布: |
全国各地有栽培。 |
原形态: |
一年生攀援草本,秃净而有粉霜,高1~2米。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末端有羽状分枝的卷须;托叶卵形,叶状,常大于小叶,基部耳状,包围叶柄或茎,边缘下部有细牙齿;小叶2~6枚,阔椭圆形或矩形,长25~50毫米,全缘。花柄自叶腋抽出,较叶柄为短:花1~3朵,白色或紫色;萼钟形,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蝶形,旗瓣圆形,翼瓣与龙骨瓣贴生;雄蕊10,成9与1两束;花柱扁平,顶端扩大,内侧具髯毛。荚果长椭圆形,长5~10厘米。种子2~10粒,球形。花期4~5月。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豌豆的种子。 |
出处: |
《绍兴校定证类本草》 |
“豌豆” 相关论述
豌豆,即寒痘也,一名湖豆。味甘,平,无毒。入脾胃。清利除热之物也。煮食治消渴,及胀满利小便,寒热热中,吐逆泄辟。又能神治痘疔,故牛御史四圣丹中用之。凡小儿痘中有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坏而臭,或中有紫线,此症十死八九,惟此方点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烧存性,头发三分,真珠十四粒,研为末,以油胭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破痘疔,咂去恶血,以少许点之,实时变红活色。豆面,洗澡头面用之,取其白腻,去 ,令人光泽也。蚕豆,味甘,微辛,无毒。能浓肠胃,和脏腑,昔一女子误吞针入腹,诸医不能治。一人教令煮蚕豆,同韭菜食之,针自大便同出,今人有误吞金银物者,用之皆效。
豌豆,调顺营卫,益中平气。多食又发气痰。元时同羊肉煮食,亦取其补中益气尔。蚕豆,主快胃。利五脏。古一女吞针入腹,蚕豆同韭菜食之,针从大便同出,可知能利脏腑也。但发气须知,其壳皮灰,涂天泡疮神效。
主治(痘疹合参) 豌豆,能解毒,故痘中用以拔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