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子
( Tiān Zhú Zǐ )
别名: 天竹子 , 南竹子 , 白天竹
天竺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敛肺镇咳。用于久咳气喘、百日咳。 |
性味: |
性平,味酸、甘。 |
化学成分: |
含异紫堇啡碱(isocorydine)、原阿片碱(protopine)、0-甲基南天竹碱(0-methyldomesticine)、 氢氰酸等。 |
性状: |
果实球形,直径7~9mm。表面黄红色或红紫色,光滑,微具光泽,有时稍凹陷,顶端宿存微突起的柱基,基部有细果柄或其断痕。果皮质脆易碎,种子两粒,略呈半球形,内面凹下,黄棕色。味酸涩。 |
生境分布: |
生于湿润山谷、山坡杂林下;或栽培于庭园。产于长江中下游各地。 |
原形态: |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幼枝黄色。叶互生,集生茎端,为三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先端渐尖,全缘,深绿色,冬季常变红色;小叶下方及叶柄基部有关节。圆锥花序顶生;花被片多轮,每轮3片,外轮小,内轮大;雄蕊6,花瓣状;子房上位。浆果球形,熟时鲜红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
来源: |
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果实。果实于11~12月或2月采收,晒干。 |
“天竺子” 相关论述
【药用】本品为小蘗科植物南天竺的成熟果实。
【性味与归经】苦、涩、微甘,平。入肺经。
【功效】止咳。
【临床应用】用于咳嗽、气喘、百日咳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止咳作用。临床上常与前胡、旋覆梗、制半夏、甘草等药配伍,治疗咳嗽、气喘;又可配合天将壳、蜡梅花、生甘草,治疗百日咳。
【处方用名】天竺子、天竹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1.天竺叶:即南天竺的叶。又叫天竹子叶。能止血、止咳。适用于尿血、百日咳。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2.南烛子: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果实。性味酸涩微甘平。功能强精气、益肾阴。治久泄、梦遗、赤白带下、除多睡。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但本品临床很少应用,且含有毒成分,过去有用它当天竺子应用的,殊属不当,应予区别。
【方剂举例】三奇方《本草刚目拾遗》:天烛子、蜡梅花、水蜓蝣。治小儿天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