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藤
( Shēnɡ Ténɡ )
别名: 香根藤 , 大花藤 , 须药藤 , 羊角藤 , 冷水发汗 , 水逼药 , 够哈哄
生藤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祛风散寒;行气通络。主感冒;咳嗽;脘腹胀痛;风寒湿痹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研粉。 |
性味: |
甘辛;温 |
归经: |
脾;胃经 |
各家论述: |
1.《云南中草药》:发散风寒,舒筋活络,温胃止痛。治风寒感冒,胃寒疼痛,风湿。 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解表,温中行气,止痛。治感冒,流感,头痛咳嗽,气管炎,胃痛,食积气胀。 |
化学成分: |
根含4-甲氧基水杨醛(4-methoxysalicylaldehyde)。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杂木林中或路旁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
原形态: |
缠绕木质。具乳法;茎浅棕色,具有突起的皮孔,嫩枝有短柔毛,茎与根有香气。叶对生,近革质;叶柄长约5mm;叶征椭圆形,长7-17cm,宽2.5-8cm,先羰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鲜时绿色,干后淡棕红色;侧脉约7对。花小,黄绿色,4-5朵排列成具短梗的腋生聚伞花序;花萼5裂,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花冠近钟形,花冠近钟形,花冠简短,裂征5,卵圆形,向右覆盖;副花冠裂征5,与花丝同着生于花冠的基部,并与花丝合生;雄蕊5,花药先端具长毛;伸出花冠喉部之外;载粉器内苦恼有许多四合花粉,载粉器柄长,粘盘粘在柱头号基部;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无毛,柱头盘状五角形,先端2裂。蓇葖果叉生成直线,长5-9cm,直径约2cm,熟时开裂。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绒毛。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须药藤的茎藤。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elmatocrypton khasianum(benth.) h. baill.[periploca khasiana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集。切片晒干。 |
出处: |
出自《云南中草药》。 |
生藤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生藤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解表温中,祛风通络。治感冒,气管炎,胃痛,痞胀,风湿疼痛。 ①《云南中草药》:"发散风寒,舒筋活络,温胃止痛。治风寒感冒,胃寒疼痛,风湿。"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解表,温中行气,止痛。治感冒,流感,头痛咳嗽,气管炎,胃痛,食积气胀。"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 |
性味: |
甘辛,温。 ①《云南中草药》:"甘,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甘辛,温。" |
化学成分: |
根含4-甲氧基水杨醛。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坡、山谷、路旁林中。分布于云南、广西。 |
原形态: |
攀援状大藤本。茎浅棕色,皮部有许多突起物,幼枝光滑,老枝有纵绉纹,茎与根有香气。单叶对生;长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叶脉赤红色,无毛。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白色。大蓇葖果,木质,长椭圆形,呈平行展开,长5~9厘米,先端有弯钧。种子多数,有长的白色绢毛。 |
来源: |
为萝藦科植物须药藤的藤或全草。夏、秋采集。切片晒干。 |
出处: |
《云南中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