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参

( Xuè Shēn )

别名: 乳腺草

血参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补血;活血;止痛。主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
味甘;性温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坡草地、溪边路旁或山区沟谷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原形态:
蟛蜞菊 直截了当立草本。高60-80cm。茎圆柱形,分枝,有沟纹,被糙毛或老时脱毛,节间长4-10cm,在上部有时达15cm。叶对生;叶柄长1-2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连叶柄长6-11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边缘有圆齿或细齿,两面被基部为疣状的糙毛,惟有时下面的毛细密,近基出3脉,上面平坦,下面略凸出,中脉中、上部常有1-2对侧脉,网脉不是明显;上部叶小,披针形,有短柄,连叶柄长4-5cm,宽10-17mm。头状花序较小,径达15mm,通常单生于叶腋和茎顶;花序梗细弱,长3-5cm,被向上贴生糙毛;总钟形,高与顶端宽近相等,7-10mm,基部狭,径仅5mm或更狭;总苞片2层,外层绿色,叶质,长圆形,长约1cm,先端钝或短尖,背面被贴生糙毛,内层长圆形至披针形,长约7mm,先端渐尖,背面上端被疏毛;托片折叠成长圆形,先端芒尖,被疏毛,上部边缘常有少数裂齿;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圆形,长4-6mm,宽约2mm,先端2-3裂齿,筒部短,长约1mm;管状花向上端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长圆形,先端钝,被疏短毛。瘦果倒卵状三棱形,略扁,长约5mm,贡约为长的1/2,红褐色而具白色疣状突起,先端收缩成浑圆,上部细短毛,收缩部分的毛较密;冠毛2-3个,短刺芒状,生于冠毛环上。花期4-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山蟛蜞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edelia wallichii less.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血参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主治:
补血,活血。用于贫血,产后流血过多,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
3~5钱。
性味:
甘,温。
来源:
菊科蟛蜞菊属植物麻叶蟛蜞菊wedelia wallichii less.,以全草入药。秋季采,鲜用或晒干。

血参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补血,活血。治贫血,产后大流血,子宫肌瘤闭经神经衰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性味:
甘,温。
生境分布:
生于石灰岩坡地灌木丛中。分布云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须根丛生、肉质,折断后有红色汁液流出。茎直立,圆柱形,绿红色。单叶对生,卵圆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被白色茸毛,边缘有锯齿,3出脉。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缘花雌性,花冠舌状黄色,中央管状花两性。瘦果长圆形。
来源:
为菊科植物麻叶蟛蜞菊全草。秋季采收。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血参” 相关论述

血参(图缺),此参按七十二候,生七十二叶,每叶下开一小黄花。十年,根肥似人形。滇中性燥,产辽东性寒。采根,用糯米蒸透,红润色。主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接续阳气,定五脏,救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泄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久服益志不忘,轻身耐老。客忤气热狂,明目,止燥烦;治,去目中之黄及睛赤肿,瘀肉高起,痛不可忍。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模板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