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梧桐

( Yě Wú Tónɡ )

别名: 白肉白匏仔 , 竹桐 , 黄条子 , 野桐 , 楸 , 白肉白 , 抱仔 , 赤芽楸 , 赤芽槲

野梧桐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血尿带下疮疡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或煎水洗。
性味:
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
胃经
药理作用:
叶的水提取物以及从叶中提得之芸香甙在适量时20-200mg/ kg静脉注射可促进胆汁排出(犬或兔),大量反而无效。岩白菜素无促进胆汁徘泄及镇痛作用。叶的水提取物对蛙腹淋巴囊注射100mg/10g、小鼠皮下注射100mg/ 10g、腹腔注射20mg/10g或静脉注射5mg、10g才可致死,故毒性不大。水提取物(15g/kg)能预防大鼠的幽门结扎性溃疡,并能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心动徐缓素所致的血管渗透性增加。大量还能抑制右旋糖酐、5-羟色胺、巴豆油及甲醛性大鼠足踝浮肿,但不能抑制鸡蛋清所致水肿;它对鼠膀胱内的实验性结石,也能减少其数目及缩小其体积;井能增加尿中镁、钙的排出。
化学成分:
树皮含岩白菜素(bergenin);叶含芸香甙(rutin),野梧桐烯醇(malloperenol)和它的亚麻酸酯。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野梧桐 落叶乔木。茎干粗约30cm毛。树皮光滑;嫩枝密被褐色绒叶互生,丛集于枝端;叶柄长,被褐色绒毛;叶片膜质,宽卵形或菱形,长10-20cm,宽6-1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有2腺体,多为全缘,或3浅裂,上面光滑,下面散生黄色小腺点,并疏生星状柔毛;中脉及侧脉两面隆起。穗状花序顶生,通常分枝呈圆锥状,长8-20cm,密被浅褐色绒毛;花单性异株;雄花序较雌花序细长;雄花疏生于密被褐色柔毛的花轴上,具短梗,萼3裂,无花瓣,雄蕊多数;雌花密生,萼3裂,子房3室,每室1胚珠,花柱3。蒴果球形,密被软刺。花期6月,果期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的树皮、根和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japonicus (thunb.)mueel.arg.[croton japonicum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右采,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本草推新》

野梧桐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中国药植图鉴》:"调整消化功能,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研末为散。
药理作用:
叶的水提取物以及从叶中提得之芸香甙在适量时20~200毫克/公斤静脉注射可促进胆汁排出(犬或兔),大量反而无效。岩白菜素无促进胆汁排泄及镇痛作用。叶的水提取物对蛙腹淋巴囊注射100毫克/10克、小鼠皮下注射100毫克/10克、腹腔注射20毫克/10克或静脉注射5毫克/10克才可致死,故毒性不大。水提取物(15克/公斤)能预防大鼠的幽门结扎性溃疡,并能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心动徐缓素所致的血管渗透性增加。大量还能抑制右旋糖酐、5-羟色胺、巴豆油及甲醛性大鼠足躁浮肿,但不能抑制鸡蛋清所致水肿;它对鼠膀胱内的实验性结石,也能减少其数目及缩小其体积,并能增加尿中镁、钙的排出。
化学成分:
树皮含岩白菜素,叶含芸香甙、野梧桐烯醇和它的亚麻酸酯。
生境分布: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地。
原形态:
小乔木。茎干粗30厘米左右,树皮平滑。叶互生,丛集于枝端;嫩叶红色,叶片卵形或菱形,先端尾状而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多为全缘,成浅3裂,膜质,长15~18厘米,宽略相等,下面散生黄色小腺点,老时两面平滑,中肋及侧脉两面凸起,叶基具有2蜜腺;叶柄长,被褐色茸毛。雌雄异株,为顶生的圆锥形穗状花序,花轴密生细毛,雄花序较雌花序为细长;雄花疏生,萼3~5裂,无花冠,雄蕊多数;雌花密生,萼片3~5裂,子房2~4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4分歧。蒴果球形,有细软刺。花期6月。果期9月(江苏)。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树皮
出处:
本草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