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葵
( Huánɡ Kuí )
别名: 罗裙博 , 起风瘀 , 假三菍 , 药虎 , 磟碡草 , 三脚鳖 , 三脚破 , 野芙蓉 , 假棉花 , 假山稔 , 毛夹 , 麝香秋葵 , 山油麻 , 假棉桃 , 假三棯 , 水芙蓉 , 假芙蓉
黄葵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毒;下乳通便。主高热不退;肺热咳嗽;痢疾;大便秘结;产后乳汁不通;骨折;痈疮脓肿;无名肿毒及水炎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
性味: |
微甘;性寒 |
归经: |
心;肺经 |
各家论述: |
《广西中草药》: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治痈疮肿痛,无名肿毒,蛇头疮。 |
药理作用: |
种子可用于头痛。它还有一种吸附能力(相当于炭末的43%),能使蛇毒灭活。叶在体外有某些抗菌作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果实有杀昆虫作用。麝香梨内酯虽有内酯结构,但无强心作用。 |
化学成分: |
黄葵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ol-β-d-glucoside)。花含β-谷甾醇,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杨梅树皮素-葡萄糖甙(myricetin-glucoside)。干果壳含β-谷甾醇。种子含a-脑磷脂(a-cephalin),磷脂酸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丝氨酸缩醛磷脂(phosphatidylserine plasmalogen)和胆碱缩醛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 plasmalogen)。 黄葵还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胆甾醇(cholesterol)及麦角甾醇(ergosterol)。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常生于平原、山谷、溪涧旁或山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有栽培。 |
原形态: |
黄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2m。被租毛。叶互生;叶柄长7-15cm,疏被硬毛;托叶线形,长7-8mm;叶通常掌状5-7深裂,直径6-15cm,裂片披针形至三角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偶有浅裂似槭叶状,基部心形,两面均疏被硬毛。花单生于叶腋间,花梗长2-3cm,被倒硬毛,小苞片8-10线形,长10-13mm;花萼佛焰苞状,长2-3cm,5裂,常早落;花黄色,内面基部暗紫色,直径7-12cm;雄蕊柱长约2.5cm,平滑无毛,花柱分枝5,柱头盘状。蒴果长圆形,长5-6cm,先端尖,被黄色长硬毛。种子肾形,具腺状脉纹,具?香味。花期6-10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葵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elmoschus moschatus medic.[hibiscus abelmoschu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
出处: |
出自《广西中草药》 |
黄葵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广西中草药》:"解毒消肿,排脓止痛。治痈疮肿痛,无名肿毒,蛇头疮。" |
用法用量: |
外用:捣敷 |
性味: |
《广西中草药》:"味微甘,性凉。" |
药理作用: |
种子可用于头痛。它还有一种吸附能力(相当于炭末的43%),能使蛇毒灭活。叶在体外有某些抗菌作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及果实有杀昆虫作用。麝香梨内酯虽有内酯结构,但无强心作用。 |
化学成分: |
干叶中含有β-谷甾醇及其β-d-葡萄糖甙。鲜花瓣中含有β-谷甾醇和杨梅树皮素及其葡萄糖甙。干的果实外皮中仅有β-谷甾醇。种子中含α-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及其缩醛磷脂和胆碱缩醛磷脂,并含有麝香样香气的麝香梨内酯。 |
生境分布: |
生于山谷、沟旁、路边、旷野草丛中。分布广西、广东、云南、湖南、江西、台湾等地。 |
原形态: |
黄葵,又名:麝香秋葵。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约1米,全株被长租硬毛。叶互生,掌状5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有时3~5浅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戟形,两面均有粗毛,上部的叶片较小;托叶钻形。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8厘米;小苞片7~10枚,线状披针形,脱落;花萼佛焰苞状,长2~3厘米;花冠鲜黄色,中央暗紫色,径约10厘米;雄蕊管长约2.5厘米;花柱枝5,柱头盘状。蒴果卵状长圆形,长5~6厘米,具短喙,果皮薄革质,被粗毛。种子肾形,有纵列乳头状突起,揉之微有麝香味。花期6~10月。 |
来源: |
为锦葵科植物黄葵的根或叶。夏、秋采收。 |
出处: |
《广西中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