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茎

( Shǔ Jīnɡ )

别名: 黍穰

黍茎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利尿消肿;止血解毒。主小便不利水肿妊娠尿血脚气苦瓠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每次1g,每日3次。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性味:
辛;热;有小毒
各家论述:
1.《补缺肘后方》:中苦瓠毒,煮(黍穰)令浓,饮汁数升。
2.《食疗本草》:煮取汁浴之,去浮肿。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
3.《纲目》:丹黍根、茎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附方:
①治通身水肿: 以黍茎煮汤浴之。 (《纲目》)②治妊娠尿血: 黍穰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 浓煮黍穰汁洗之。若黑者, 捣蒜封之。④治伤风中水剧痛者: 黍穰烧烟,熏令汗出。(②方以下出《千金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南、西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原形态:
黍,一年生栽培草本。秆粗壮,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cm,有时有分枝,节密被髭毛,节下具疣毛。叶鞘松弛,被疣基毛;叶舌长约1mm,具长约2mm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达1.5cm,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圆锥花序开展或国交紧密,成熟后下垂,长约30cm,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mm;颖纸质,无毛,第1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具5-7脉,第2颖与小穗等长,通常具11脉,其脉先端渐汇合成喙状;第1外稃形似第2颖,具11-13脉,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mm,先端微凹。谷粒圆形或椭圆形,长约3mm,乳白色或褐色。花、果期7-10月。
来源:
药材基源:禾本科植物黍的茎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icum miliaceum.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
出处:
出自《食疗本草

黍茎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小便不利水肿妊娠尿血
①《补缺肘后方》:"中苦瓠毒,煮(黍穰)令浓,饮汁数升。"
②《食疗本草》:"煮取汁浴之,去浮肿。又和小豆煮汁服之,下小便。"
③《纲目》:"丹黍根、茎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浸浴。
性味:
《纲目》:"辛,热,有小毒。"
附方:
①治通身水肿:以黍茎煮汤浴之’(《纲目》)
②治妊娠尿血黍穰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③治时气热病豌豆疮:浓煮黍穰汁洗之。若黑者,捣蒜封之。
④治伤风中水剧痛者:黍镶烧烟,熏令汗出。(②方以下出《千金方》)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黍米"条。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
出处:
食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