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
( liedandu )
西医
简介: |
类丹毒由猪丹毒杆菌(又名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hiae)侵入人体皮肤的伤口,引起感染,多发生于手部,损害类似丹毒。 |
病因: |
本病的病原菌是猪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略带弯曲的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煮沸2-3h才被杀灭,不少家畜,如猪、牛、羊、鸡及鱼虾等,都可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外伤的皮肤感染致病。某些职业如屠宰业、皮毛业、渔业以及兽医和炊事员等,较易被染,传染途径多通过手部切割伤或刺伤发病。有时发生于洗鱼、切猪肉时,手被刺伤或刀切伤引起感染。还有其它少见致病情况的报道,如接触淡水鱼,被狗猫咬伤,昆虫叮咬,木片刺伤等。 |
人群: |
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家庭妇女亦可因洗鱼切肉时手指受伤而发病,但也可由单纯接触发病。 |
病理: |
表皮及真皮乳头层有明显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有血管周围浸润,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等。用gram-weigert染色可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查见猪红斑丹毒丝菌。 |
诊断依据: |
临床诊断 1.皮损多呈紫红斑,境界清楚,呈局限型或弥漫型分布。 2.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自觉症状,重时有发热、关节痛甚至心肾内脏受损。 3.好发于手指及手腕部位。 4.有职业接触史、外伤史。 5.患部组织培养猪红斑丹毒丝菌阳性。 |
发病: |
病潜伏最短者8小时,超过1周者罕见,平均为2天。 |
病史: |
根据职业特点,有接触患病的猪、羊、兔、鸟、鱼等动物或病畜生肉、皮毛的病史,同时伴有皮肤外伤者。 |
体征: |
(一)症状 局部皮肤发生境界清楚的紫红斑,呈局限型或弥漫型分布,全身症状较轻。病潜伏最短者8小时,超过1周者罕见,平均为2天。 (二)临床分型 1.局限型:是本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一型。在病菌侵入部位发生疼痛,继之患部皮肤肿胀,出现境界清楚的紫红斑,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有时可有水疱形成。病损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cm,多发生于手及腕部。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 若手指被侵犯,则指关节疼痛,活动困难。少数患者伴有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病损不化脓,消退后也不脱屑,可遗留色素沉着斑。病人一般不发热,多无全身症状。如不治疗,一般在2~4周内可自然痊愈。 2.弥漫型:本症少见。皮损形态与局限型相同,但呈弥漫性或全身性分布,也有呈环状、地图状或奇异形状,常伴有发热及关节痛。 3.败血症型:罕见。病人一般没有典型皮损,但全身可出现盘状红斑或紫斑。全身症状重笃,伴有关节痛及心肾等多种内脏损害。死亡率高。如不积极治疗,患者3个月左右死亡,往往找不出感染途径,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
鉴别诊断: |
1.丹毒:二者皮损有时相似,但丹毒为鲜红色斑,水肿显著,好发于小腿及颜面,全身症状较明显。血中中性白细胞增高。 2.蜂窝织炎:多见于颜面、躯干部,皮损为弥漫性红肿,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等严重全身症状。细菌检查可鉴别。 3.多形红斑:无外伤及职业接触史,除发于手指、手背外,亦可在身体其他部位见有皮损。 |
治疗: |
治疗首选为青霉素,亦可合用磺胺药。如青霉素过敏,可用链霉素或氯霉素,并配合外用鱼石脂软膏,平均10d左右可愈。 |
中西医结合: |
在临床实践中,本病采取中西药同时治疗的方案,收到良好效果。 内用药:肌注青霉素或四环素、红霉素等,同时内服中药煎剂,如五味消毒饮加减每日2次,每日1剂。 外用药:中药煎水外敷,或10%~20%鱼石脂软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