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 layangyabaoganjunshiwuzhongdu )
西医
简介: |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含有蜡样芽胞杆菌所产生的不同肠毒素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污染的食物多与米饭有关。临床有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种,病情一般较轻。 |
病因: |
蜡样芽胞杆菌是一种需氧芽胞杆菌,革兰染色阳性,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与炭疽杆菌相似。其繁殖型呈短链状,有动力,80℃时20min即可杀死。但芽胞耐热,至少需100℃20min以上才能杀死。少数芽胞可耐高温135℃达4h。本菌在28一35℃最适宜繁殖。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可存在于土壤、尘埃、水、草和腐物中。有些菌株可产生不耐热的肠毒素,与霍乱和大肠杆菌肠毒素相似,引起分泌性腹泻;有些菌株能产生耐热的催吐毒素,喂食猴子时仅有催吐作用而不引起腹泻。 |
诊断标准: |
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 1.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多有发病。结合季节、食品质量或烹调等缺陷。 2.潜伏期短,一般为2~24小时,部分能引起侵袭性肠粘膜病变者可达1~3天。 3.主要症状为腹痛、吐泻,大便多呈黄水样。少数侵袭性细菌引起者有粘液血便。重者可有发热、脱水、低血压、头痛、不安等。病程短,多数在2~3天内自愈。 4.根据以上1、2、3项即可作临床诊断。必要时可作吐泻物和可疑食物的细菌培养,或进行肠毒素检测。 |
诊断依据: |
凡进食剩饭或其他食品后1一6h时即出现呕吐、 上腹痛,类似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者,或在进食可疑食物后6一14h出现腹痛、水泻者均应疑及蜡样杆菌食物中毒,仅从食物和病人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胞杆菌还不足以证明为本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必须是大量的,其每克粪便含菌量应达(10)6以上,才有诊断意义。食物及粪便中的细菌应作血清型及生物型鉴定,以观察是否同型,并应进行肠毒素试验,以确定有无致病力。 |
体征: |
由于蜡样芽胞杆菌有的菌株主要产生肠毒素,有的菌株主要产生耐热的催吐毒素,故其临床表现可区分为:①呕吐型:潜伏期短,可短至数十分钟,起病急骤,以恶心、呕吐和上腹不适为主要表现。无发热,少数病例可伴有轻度腹泻。②腹泻型:潜伏期较长,约于食后6一14h,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粪便呈水样,有里急后重及恶心,呕吐者甚少。 |
疗效评定标准: |
细菌性食物中毒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镜检恢复正常。 |
治疗: |
因本病为毒素所致,一般症状较轻并常为自限性疾病,故仅需对症治疗,如应用解痉剂,口服或静脉补液等。仅对重症病例可考虑应用抗生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