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鼓膜炎
( dapaoxinggumoyan )
别名: 耳痛 , 大疱性出血性外耳炎 , 急性流感性耳炎 , 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 , 疱疹
西医
简介: |
大疱性鼓膜炎是指鼓膜上皮下骤起血性积液形成疱疹的炎症。伴发热、耳痛,病程短,为一种急性鼓膜炎症,病变局限于鼓膜及其邻近的外耳道皮肤,一般不侵及中耳。 |
病因: |
目前认为大疱性鼓膜炎系病毒感染所致,其常发生于流感流行之际,故可能与流感病毒有关;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后,以往也有伴发于脊髓灰质炎者。 |
季节: |
本病冬季多见。 |
人群: |
好发于30岁以内的青年和儿童,无性别差异。 |
病理: |
本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鼓膜及其邻近的外耳道的上皮下,出现充满血液或血浆的疱疹,大小数目下一,疱疹内液体培养无细菌生长。多单侧发病,有时也可连续地双侧发病。 |
诊断标准: |
鼓膜炎诊断标准: (一) 急性鼓膜炎 1. 耳轻度疼痛,伴轻度听力障碍及耳鸣。2.鼓膜充血,早期为锤骨柄处,后期全部鼓膜充血。 (二)急性大疱性鼓膜炎 1.患者多有流感病史。 2.耳深部疼痛,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 3.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鼓膜充血,以松弛部为重,鼓膜后上部或外耳道前后壁可见一个或数个大小不同的紫色或红色血疱,疱破后局部形成浅溃疡。 (三)霉菌性鼓膜炎 1.病程日久,耳痒,耳堵闷感,伴重听及耳鸣。 2.鼓膜表面有黄褐色膜状物附着,其上散在黄白色粉末状霉点,鼓膜肥厚、充血、内陷。 3.分泌物涂片或细菌培养可见笰状菌。 |
体征: |
1.起病前数日可有流感或感冒症状,发病时可有低热、乏力胃纳不佳、便秘等轻微的全身症状。 2.突然发生患耳深部剧痛,呈持续性,多为刺痛或胀痛,有时伴患侧头痛。不能诉痛的幼儿可哭闹不安及抓耳。 3.耳闷胀感,可有轻微的听力障碍及耳鸣,偶有眩晕。 4.大疱破裂后,外耳道有血性或血浆样液体流出,此时耳痛有所缓解,但不能立即解除。 |
体检: |
1.早期鼓膜后上方及其邻近的外耳道皮肤充血,继之出现一个或数个血疱,颜色可为红色、紫色、灰白色及淡黄色;疱壁薄而软;也可融合成一个大疱。 2.疱疹破溃后局部可有浅表溃疡及血性惨出物,多于数日内愈合。如无细菌继发感染,中耳不受累及。 |
鉴别诊断: |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该病鼓膜充血、肿胀或膨隆;无疱疹,外耳道不受累;传导性耳聋明显;鼓膜穿孔后耳痛骤减,有波动性溢脓。 2.颈静脉体瘤:虽鼓膜可呈紫色,膨隆,但缓慢起病,无急性耳痛,x线片或ct扫描可显示颞骨骨质破坏。 |
疗效评定标准: |
鼓膜炎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耳痛、耳痒、耳鸣、听力下降,耳堵闷感等症状消失,检查见鼓膜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鼓膜充血减轻、大疱基本愈合或鼓膜附着的黄褐色膜状物减少。 |
预后: |
本病有自限性,预后良好,很少有后遗症。 |
治疗: |
治疗原则为缓解耳痛和预防继发细菌感染。治疗方法为: ①清洁外耳道,2%~5%酚甘油滴耳; ②全身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耳痛剧烈者口服上痛剂; ③疱疹破溃后定时清洁外耳道,以抗细菌感染滴耳剂滴耳; ④大疱末破或耳痛甚剧者可无菌下以针挑破疱疹,但应严格避免刺破鼓膜全层;⑤局部透热疗法有一定疗效。 |
中西医结合: |
治疗以缓解疼痛为主,若耳痛剧烈难忍可在鼓膜麻醉后行鼓膜大疱穿刺抽出液体。早期用2%酚甘油滴耳,疱疹破溃后清拭耳道分泌物,改用3%洁霉素或利福平眼药水,每日三次滴耳。鼻腔滴血管收缩剂,全身给予抗生素、病毒唑和糖皮质激素。氦-氖激光耳道内照射有消炎、止痛、促进吸收及干燥鼓膜作用。大疱性鼓膜炎属中医"聘耳"范畴,多因外感毒邪,入里化热,循少阳之经直犯耳窍,结聚不散而成,以直泻肝胆火毒为治则。故中药选用龙胆泻肝汤。 |
“大疱性鼓膜炎” 相关论述
本病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外耳道深部皮肤及鼓膜表层之急性炎症,常在流感流行后多发,主要侵犯儿童及30岁以下成人,单耳发病者居多数,亦可累及双耳。
【诊断】
1.发病突然。多为耳深部较重的持续性刺痛,放射至同侧头部。听力障碍轻微。疱疹破后有血性或浆液性液体流出,但耳痛并不立即消失。少数病例伴有眩晕。全身症状不重。
2.病变局限在鼓膜表面及外耳道近鼓膜处之皮肤,其先后特征为:
(1)外耳道深部及鼓膜松弛部红肿,鼓膜可膨出。
(2)鼓膜表层疱疹形成,其形状、大小、数目及颜色极不一致。浆液聚积为主者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新鲜出血者为红色,陈旧出血者呈暗蓝或紫色。
(3)疱疹多位于鼓膜后上部邻近外耳道壁处,重者累及整个鼓膜及外耳道深部后上壁。
(4)疱疹破后形成表浅溃疡并渗血,创面暗红色,1~2日后血痂形成迅速愈合而不留痕迹。
(5)疱疹不破裂者,3~4日可自行吸收形成血痂,个别病例迁延1个月才完全消失。
3.需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穿孔前的急性鼓膜炎及颈静脉球体瘤鉴别。前者无外耳道病变,鼓膜无血疱,呈传导性耳聋;后者无急性耳痛,进行性听力下降,x线显示颞骨有吸收。
【治疗】
1.耳痛重者给予止痛剂。全身用抗菌素及清洁外耳道防止继发感染。
2.用0.25%金霉素甘油或2.5%氯霉素甘油滴耳。瘤疹破裂后可用4%硼酸酒精清洁外耳道。
3.较大血疱或过久不吸收者,可用长针头或鼓膜刀挑破,但勿穿通鼓膜。
本病预后良好,很少有后遗症。
大疱性鼓膜炎(myringitis bullosa)又称出血性大疱性鼓膜炎(myringitis bullosa hemorrhagic),是鼓膜及其邻近外耳道的急性炎症,多为单侧性。
【病因】
一般认为系病毒感染所致,可发生于上呼吸道其他病毒性感染之后,多与流感流行有关。
【临床表现】
突感剧烈耳痛、耳闷胀感或轻度听力障碍。
【检查】
可见鼓膜及邻近外耳道皮肤充血,常于鼓膜后上方出现一个或多个红色或紫色的血疱。血疱破裂时可流出少许血性渗出液,形成薄痂而渐愈。轻者血疱内液体可被吸收而附薄痂。
【治疗】
治疗原则为缓解耳痛,防止感染。耳痛剧烈者,可在无菌操作下挑破血疱,酌情服用止痛剂。耳部行透热疗法以促进液体吸收。大疱未破时予1~3%酚甘油滴耳;大疱破后可滴0.5%金霉素甘油。服用抗病毒剂,全身应用抗生素,以防继发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