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矶山斑点热
( luojishanbandianre )
西医
简介: |
洛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经蜱叮咬而传播的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严重关节和肌肉疼痛及出血性皮疹等。 |
季节: |
流行季节与蜱的繁殖季节相平行。如美国西部各州多在4-5月出现,因春季及初夏是安氏革蜱活跃期;东部各州则多在夏季发现,相当于变异革蜱活跃期。 |
地区: |
曾流行于美国广大地区,严重的是北部、东西部各州及加拿大西部,尤以洛矶山为最多。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及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亦有发现。 |
病史: |
潜伏期3-12d,一般6-7d。 |
体征: |
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轻症仍可行动,重症可在1周内死亡。典型病例突然起病,寒战发热,热至第3周未逐渐消退。发热时有头痛,肌肉与关节疼痛剧烈,于第1周尤甚,伴恶心或呕吐。于第1周未至第2周,热型早晚变动大。重症病例常有心肌炎。毒血症明显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如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谵妄、昏迷,间有肌肉抽搐及强直。可有面神经麻痹、视力与听力障碍、偏瘫或截瘫。恢复期持续数月。 皮疹常见而具有特异性。一般出现于病程第2-4d(偶5-6d),皮疹初起时为玫瑰疹、斑丘疹,很快形成淤斑。大小2-5mm,先于足踝和手腕部,继而扩散至腿部、手臂与胸部,2-3d内至全身各部,但腹部皮疹很少,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向心性分布不同。轻型病人仅见小点状出血疹,重症病人皮疹可相互融合呈深红色出血性块状,有时可有指、趾、生殖器、耳垂及软腭坏死现象。在恢复过程中皮疹逐渐消退,并有脱皮,留有褐色痕迹。 |
实验室诊断: |
病人血液接种豚鼠后分离出立氏立克次体可以确诊,但需特殊设备的实验室。外斐反应ox19、ox2均可阳性,但仅有助于诊断立克次体组疾病。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 |
治疗: |
治疗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同,四环素族、氯霉素均有效。可酌情泼尼松(强的松)与抗生素联合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