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
( liuxingxingbanzhenshanghan )
别名: 虱媒斑疹伤寒
西医
简介: |
流行性斑疹伤寒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稽留热、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症状,病程约2-3周。复发型斑疹伤寒也称brilizinsser病,为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远期复发。 |
病因: |
普氏立克次体为双球杆菌,形态多变,大小约(0.3-1)μm×(0.3-0.8)μm,革兰染色阴性;寄生于细胞质内,呈两分裂繁殖。对热、一般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敏感,冻干后于-70℃可保存30余年。病原体具有内毒素性质的毒素和两种主要抗原,一为可溶性组特异性抗原,可与其他立克次体组区别;另一为颗粒性型特异性抗原,可用以区别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 因普氏立克次体可隐伏在单核-吞噬系统内达数年之久,待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再繁殖而导致复发。由于已具有部分免疫,故病情轻、病程短(5-7d)。 |
发病机理: |
人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人是主要传染源。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在虱肠壁细胞繁殖,经5-10d即随虱粪大量排出。受染虱再吸健康人血时,虱粪中立克次体即由叮咬处及搔痕进入人体,干虱粪偶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使人受染;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机会多,常因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而感染发病。人普遍易感,春冬发病多。立克次体进入人体后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然后由细胞内逸出而引起立克次体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出毒素,随血流而侵犯各器官导致各种相应症状,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减少及细胞间质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脱落,管壁出血坏死,可导致血栓。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可形成斑疹伤寒小结。此等小血管病变为本病特有的变化,多见于脑、脑膜、心肌、肾、肾上腺、睾丸等处。 |
诊断标准: |
1.多见于寒冷地区,冬春季流行,3~4月为高峰。发病前三周内有疫区生活史和被虱叮咬史。 2.起病急骤、高热、剧烈头痛、身痛、关节痛、鼻衄等。 3.有皮疹、结合膜充血、肝脾肿大及脑膜刺激征,但脑脊液无明显变化。 4.白细胞总数正常,少数偏低或稍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减少。 5.外斐(weil-felix)试验双份血清(ox19)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者有诊断意义。 6.有条件时作立克次体血清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或动物接种。 |
诊断依据: |
诊断依据为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如外斐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结试验、立克次体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火箭免疫电泳等以及病原分离。外斐试验常呈强阳性,2或3份血清标本的效价有4倍以上递增者具诊断价值,但多数病例于病程第8 12d始出现阳性结果,因此无助于早期诊断,且特异性也不如以立克次体为抗原的其他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微量立克次体凝集试验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前者具组特异性,后者更具种特异性)、出现日期早,且快速而节省抗原。补结试验特异性强,出现于病程第5- 7d,阳性结果持续较长时间,可作流行病学调查之用,但操作较繁复,抗原用量多。病原体分离可用发病5d内的病人血液接种雄性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组织培养用鸡胚细胞。豚鼠对普氏立克次体敏感,有发热反应时剖取睾丸鞘膜、脑或脾作涂片检查,可发现位于胞质内的大量立克次体。 |
体征: |
潜伏期平均约2周,起病急骤,热呈稽留型,迅速升达高峰。头痛剧烈而持续,皮疹为红色斑丘疹,于病程第4-7d出现,遍布全身,重症可变为淤点或融合成淤斑。神经系症状突出,重者发生狂躁、谵妄,甚至昏迷。初有相对缓脉,继心率增速或心律不规则;可伴有感染性休克或心力衰竭,重要并发症有肺炎、心肌炎、急性肾炎、中耳炎等。轻症见于散发及接种过疫苗的病例,全身中毒症状轻,热程8-9d;少量充血性皮疹可在病程第5-7d见于胸腹部,中枢神经系症状少见或较轻。 |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恙虫病、疟疾等区别,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皮疹、血涂片、血清免疫学检查、血培养等;还需与地方性斑疹伤寒(见“地方性斑疹伤寒”条)和复发型斑疹伤寒相鉴别。 |
疗效评定标准: |
治愈:停药1周后,仍无自觉症状;并发症痊愈。 |
预后: |
如不及时治疗,重症患者常可因严重毒血症、支气管肺炎、心肾功能衰弱等而死亡。 |
治疗: |
氯霉素和四环素对本病有特效,但仅能抑制立克次体的繁殖而不能直接杀灭;故经治疗热退者的血及组织中仍可有立克次体存在,需靠人体免疫功能予以清除。成人每日量为2g, 分4次口服;老年人及儿童的每日量为25mg/kg。用药后24-72h热退,剂量减半,继续2-3d,总疗程为3-6d。近期复发者极少。对症治疗包括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注意口腔卫生,定时翻身。神经症状、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采用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巴比妥类和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忌用强烈解热剂以防虚脱。 |
“流行性斑疹伤寒” 相关论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2--3周。
立克次体是1910年由ricketts从389例斑疹伤寒病人血液中发现的。1913年,prowazekii从患者中性粒细胞中也找到了病原体;此二人都在研究斑疹伤寒中牺牲。为纪念他们遂将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命名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我国金代张戴人着《儒家亲事》初次提出“斑疹伤寒”病名,并能与伤寒鉴别。直到1850年上海流行时才有了准确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