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息

( luxi )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原译文:在耳后,距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2寸处。
主治:胸闷; 头痛; 耳痛; 神经过敏;耳肿; 痉挛;惊风耳鸣;面部痉挛。
功效:祛风;利耳; 祛湿;清阻通络; 安神定志;解恐。
针灸方法:针法斜刺 0.3 - 0.5 寸。
灸法艾炷灸 1 - 3 壮或艾条灸 3 - 5 分钟。
释义:颅:头颅;头。
息:停止;休息,喘息

这个名称指的是这个穴位的清热降浊功能。

“颅息” 相关论述

[定位] 在头部,当角孙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 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 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 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偏头痛头风病。
[刺灸法] 平刺0.2~0.5寸;可灸。
[img]12-10-6.gif[alt]手少阳三焦经穴[/alt][/img]


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部,当角孙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惊痫抽搐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耳后间青络脉中。《铜人》灸七壮,禁针。《明堂》灸三壮,针一分,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杀人。
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瘛瘲发痫,胸胁相引,身热头痛不得卧耳肿及脓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