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花

( Lónɡ Yǎn Huā )

龙眼花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通淋化浊。主淋证白浊白带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性味:
微苦;甘;平
归经:
肺;肾经
各家论述:
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肉炖食,三至五次。
化学成分:
花含鞣质:1-o-没食子酰-3,6(r)-hhdp-4-o-短叶老鹳草羧基-β-d-吡喃葡萄糖[1-o-galloyl-3,6(r)-hhdp-4-o-brevifolincarboxyl-β-d-glucopyranose],鞣(料)云实精(corila-gin),石岩枫酸(repandusinic acid)a,叶下珠鞣质(phyllanthusiin)c,夫罗星鞣质(furosin),老鹤草鞣质(geraniin)。酚羟酸:短叶老鹤草羟酸(brevifolincarboxyl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luteolin),山柰酚(kaempferol),金于草(黄)素(chrysoeriol),槲皮素(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in)。
生境分布:
我国西南部至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园圃,广东、广西南部及云南亦见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原形态:
龙眼 常绿乔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枝粗壮,被微柔毛,散生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5-30cm,或更长;小叶4-5对,很少3或6对,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mm;叶片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两侧常不对称,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花序大型,多分枝,顶生和近枝腋生,密被星状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约2.5mm,两面均被黄褐色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乳白色,披针形,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花丝被短硬毛。果近球形,核果状,不开裂,直径1.2-2.5cm,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体;种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假种皮包裹。花期3-4月,果期7-9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
采收和储藏:春季花开时采摘,晾干备用。
出处:
出自《泉州本草》。

龙眼花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赤肉炖食,三至五次。"
来源:
无患子科植物龙眼花蕾
出处:
泉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