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心草
( Chuān Xīn Cǎo )
别名: 串钱草 , 穿钱草 , 顶心风 , 穿心莲 , 狮子草
穿心草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
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主肺热咳嗽;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胸痛;胃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及治毒蛇咬伤用量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 |
性味: |
微甘;微苦;性凉 |
归经: |
肺;脾;胃;肝经 |
各家论述: |
1.《广西中草药》:理气,止痛,止咳。治肺热咳嗽,心胃气痛,毒蛇咬伤。 2.《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凉肝胆,活血止痛。治黄痘,肝炎,胸痛,胃痛,跌打内伤。 3.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
药理作用: |
印度产的同属植物 canscora decussata中含某种结晶性成分,有拟胆碱样作用:降低麻醉犬血压,对离体兔心及蛙心有抑制作用,兴奋小肠、子宫、支气管平滑肌,并能增强乙酰胆碱对蛙腹直肌的收。另一种成分则仅有某些中枢镇静作用。 |
附方: |
①治肺热咳嗽:穿心草三钱,干红薯叶三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②治钩端螺旋体病:金猫头、岩泽兰、穿心草、岩松(均鲜草)各一钱半。水煎,分三次服。喉痛者加野花椒全株一两半;鼻出血者,用酢浆草捣烂冲服。外用榄茶树叶、香椿树叶、香椿树皮、臭茉莉叶、追山虎叶、酸汤秆全草各一斤煎汤,每天洗两次(《金展选编·传染病》) |
生境分布: |
生态环境:生于石灰岩山坡较阴湿的岩壁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光滑无毛。茎直立,黄绿色,多分枝,枝柔弱。基生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上中部空叶为穿茎叶,叶片圆形,直径7-20mm,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具突出的网状脉。聚伞花序呈假二叉状分枝,具多花,苞片叶状;花萼钟形,长5-6mm,萼筒膜质,5小齿,不等长;花白色或淡黄色。钟形,长6-8mm,长圆状匙形;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上部,与裂片互生,花药不完全发育;子房无柄,长圆形,花柱丝状,柱头小,头状。蒴果内藏,宽长圆形,长4-5mm。种子多数,扁平,黄褐色,表面具网纹。花、果期8月。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穿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scora lucidissima (levl.et vant.)hand.-mazz.[euphorbia lucidissima levl.et vant.;euphor-biopsis lucidissima(levl.et vant.) levl.」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
出处: |
出自《广西中草药》 |
穿心草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
穿心草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治肺热咳嗽,肝炎,钩端螺旋体病,黄疸,胸痛,胃痛,跌打内瘀,毒蛇咬伤。 ①《广西中草药》:"理气,止痛,止咳。治肺热咳嗽,心胃气痛,毒蛇咬伤。"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凉肝胆,活血止痛。治黄疸,肝炎,胸痛,胃痛,跌打内伤。"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治毒蛇咬伤用量加倍。外用:煎水洗。 |
性味: |
①《广西中草药》:"味微甘微苦,性平,无毒。" ②《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味微苦,性凉。 |
药理作用: |
印度产的同属植物canscora decussata中含某种结晶性成分,有拟胆碱样作用:降低麻醉犬血压,对离体兔心及蛙心有抑制作用,兴奋小肠、子宫、支气管平滑肌,并能增强乙酰胆碱对蛙腹直肌的收缩。另一种成分则仅有某些中枢镇静作用。 |
附方: |
①治肺热咳嗽:穿心草三钱,干红薯叶三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②治钩端螺旋体病:金猫头、岩泽兰、穿心草、岩松(均鲜草)各一钱半。水煎,分三次服,喉痛者加野花椒全株一两半;鼻出血者,用酢浆草捣烂冲服。外用榄茶树叶、香椿树叶、香椿树皮、臭茉莉叶、追山虎叶、酸汤秆全草各一斤煎汤,每天洗两次。(《全展选编·传染病》) |
生境分布: |
生于石山或土山坡的岩石缝中。半阴生。分布广东、广西等地。 |
原形态: |
一年生直立分枝草本,全体无毛,茎圆柱形,淡黄绿色,二叉状分枝。叶对生;基部合生而略成圆形,茎贯穿其中心,全缘,纸质,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叶脉约14条,基部呈放射状,顶端略弯曲,两面均凸出,网脉明显;无柄。具叶的聚伞花序顶生;花两性,白色,无柄,为一漏斗形的叶所包围;花冠管圆柱形,膜质,约与萼管等长,通常5裂,裂片倒卵形;雄蕊通常5,生于花冠管上,与花冠裂片互生。蒴果长卵形,果皮膜质,为高约8毫米的漏斗形的叶所包。种子极细小,多数,扁圆形,棕黄色。花期秋、冬季。 |
来源: |
为龙胆科植物穿心草的全草。秋、冬采收。 |
出处: |
《广西中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