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母根

( Huánɡ Huā Mǔ Gēn )

别名: 胶粘根 , 土黄芪

黄花母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利湿;生肌排脓。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难溃或溃或溃后不易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60-90g。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肺;肝;大肠经
各家论述:
1.《广西中药志》:去湿热。治湿热痢疾
2.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排脓生肌。治感冒发热菌痢,肠炎,黄疸疟疾,化脓炎症,痈疮溃疡
药理作用:
含大量粘胶,国外曾用作治疗肺结核,但有人认为它对结核病并无特异疗效。
化学成分:
根含β-苯乙胺(β-phenethyl amine),n-甲基-β-苯乙胺(n-methyl-β-phenethylamine),s-右旋-n-甲基色氨酸甲酯[s-(+)-n-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鸭嘴花酚碱(vasicinol),鸭嘴花酮碱(vasicinone),鸭嘴花碱(vasicine),胆碱(choline),下箴刺酮碱(hypaphorine),下箴刺酮甲酯(hypaphorinemethyl ester)及甜菜碱(betaine)。
附方:
①治哮喘黄花母根二两,白糖一两。煎汤服。(《广西中药志》)②治痈肿成脓,但气虚不易溃破者: 鲜黄花稔根一至三两,或加猪排骨。水煎服。 (《福建中草药》)③治崩山疔(气性坏疽): 鲜黄花稔根三两,水煎服;或加鸡肉适量,酒炖服。(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④治腰腿痛黄花稔干根一两,墨鱼干二条,酒水各半炖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⑤治阴疽结毒: 黄花稔根、茎二两,红糖一两。开水炖服。 (《福州市民间药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间,旷野和沟谷两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北等地。
原形态:
白背黄花稔 直立亚灌木,高约1m。分枝多,枝被星状绵毛。叶互生;叶柄长3-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纤细,刺毛状,与叶柄近等长;叶菱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mm,宽6-20mm。先端浑圆至短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具锯齿,上面疏被星状柔毛至近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柔毛。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2cm,密被星状柔毛,中部以上有节;萼杯形,长4-5mm,被星状短绵毛,裂片5,三角形;花黄色,直径约1cm,花瓣倒卵形,长约8mm,先端圆,基部狭;雄蕊柱无毛,疏被腺状乳突,长约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径6-7mm,分果爿8-10,被星状柔毛,先端具2短芒。花期秋、冬季。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白背黄花稔sida rhombifolia l.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da rhombifolia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

黄花母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利湿益气排脓。治感冒,哮喘泻痢黄疸气虚难溃,或溃后脓毒不清,新肌不生。
①《广西中药志》:"去湿热。治湿热痢疾。"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排脓生肌。治感冒发热菌痢,肠炎,黄疸疟疾,化脓炎症,痈疮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3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①《广西中药志》:"味微酸涩,性凉,无毒。"
②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药理作用:
含大量粘胶,国外曾用作治疗肺结核,但有人认为它对结核病并无特异疗效。
附方:
①治哮喘黄花母根二两,白糖一两。煎汤服。(《广西中药志》)
②治痈肿成脓,但气虚不易溃破者:鲜黄花稔根一至三两,或加猪排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崩山疔(气性坏疽):鲜黄花稔根三两,水煎服;或加鸡肉适量,酒炖服。(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④治腰腿痛黄花稔干根一两,墨鱼干二条,酒水各半炖服。(福州军区《中草药手册》)
⑤治阴疽结毒:黄花稔根、茎二两,红糖一两。开水炖服。(《福州市民间药草》)
来源:
锦葵科植物白背黄花稔。全年可采。
出处:
广西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