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油

( Dīnɡ Xiānɡ Yóu )

丁香油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暖胃;降逆;湿肾。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痛;疝痛口臭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饮。外用:涂擦。
性味:
味辛;甘;性热
归经:
归脾;胃;肾经
各家论述:
1.《祝穆试效方》:丁香油,治瘰疬化核膏用之,取其香烈直透经络,辛以散结滞耳。2.《纲目拾遗》:丁香油,透关窍,祛寒,力速于丁香。3.《药性考》:壮阳暖肾。治疝痛阴寒。4.王殿翔《生药学》:用于肠胃多气、绞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风湿痛,神经痛,牙痛
药理作用:
丁香条。
附方:
1.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院。2.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3.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4.散膨痞:丁香油涂脐。5.治痛:丁香油擦痛处。3.治口臭:丁香油揩牙。5.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1.方以下出《纲目拾遗》)8.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江苏)
性状:
为淡黄或无色的澄明油状液,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则渐浓厚而色变棕黄。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为1.038-1.060。
原形态:
丁香,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mm;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5cm,直径5-8mm,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zygium aromaticum(l.) merr. et perry
出处:
出自《药性考

丁香油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暖胃温肾。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药性考》:"壮阳暖肾。治疝痛阴寒。"
②王殿翔《生药学》:"用于肠胃多气、绞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风湿痛,神经痛,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坎。外用:涂擦患处。
性味:
纲目拾遗》:"味甘辛,性大热。"
附方:
①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脘
②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③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
④散臌痞:丁香油涂脐。
⑤治痛:丁香油擦痛处。
⑥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⑦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①方以下出《纲目拾遗》)
⑧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江苏
性状:
为淡黄或无色得澄明油状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则渐渐浓厚而色变综黄。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为1.038~1.060。
来源: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干燥花蕾(丁香)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出处:
药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