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

( Qiān Qū Cài )

别名: 鸡骨草 , 大钓鱼竿 , 乌鸡腿 , 铁菱角 , 蜈蚣草 , 水槟榔 , 水柳 , 马鞭草 , 棉包根 , 哮喘药 , 对叶莲 , 对牙草 , 铁菱角马鞭草 , 败毒草

千屈菜 (出处: 《中华本草》 )

主治: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大肠肝经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2.《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化学成分:
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性状:
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整个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怕干旱。以肥沃而潮湿的地方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床上,覆土1cm,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开穴,每穴栽3株,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12cm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原形态:
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在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出处:
出自《救荒本草

千屈菜 (出处: 《中药大辞典》 )

主治:
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性味:
苦,寒。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化学成分:
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附方:
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生境分布:
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来源:
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全草。秋季采收。
出处:
救荒本草
备注:
同属植物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